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平行教育原则
B.长善救失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本题考查德育——德育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要求教育者要长善救失,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平行教育原则,即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知行统一原则指教育者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
2.实际上雾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别污染源是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京津冀区域而言,认清区域内污染源的共性及差别,有助于区域内地区_____地对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地制宜
B.正本清源
C.齐心协力
D.有的放矢
根据“实际上雾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别污染源是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至关重要的环节”可知,引起雾霾的原因很多,所以要认清污染源的共性和差别以便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故待填词要体现有目的性、有针对性之意。D项“有的放矢”指说话做事有针对性,侧重情况不同时有针对性,符合文意,当选。A项“因地制宜”指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侧重地点、地区不同,而文段强调针对“区域内污染源的共性及差别”这种情况时对策不同,侧重情况不同,排除;B项“正本清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未体现有针对性之意,且“根本上”程度过重,排除;C项“齐心协力”指认识一致,共同努力,侧重合作,文段未提及合作之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项。
【文段出处】《京津冀大气一体化,该如何联动》
3.某工厂准备加工600个零件,在加工了100个零件后,采取了新技术,使每天的工作效率是原来的2倍,结果共用7天完成了任务,则该厂原来每天加工( )个零件。
A.45
B.50
C.55
D.60
4.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诗歌属于咏史诗的是( )。
A.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B.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D.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定义强调: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A项,该诗句出自唐代李商隐创作的《隋宫》,取材于前朝亡国历史,以诗的语言,批判亡国之君,晓喻晚唐皇上,属于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符合定义,当选;
B项,该诗是唐代李白创作的《春夜洛城闻笛》,通过描写自己听见笛声的情形,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描写的是当时的事物,不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该诗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送魏二》,是送别友人时在宴会上所创作的,为送客之作,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不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该诗是唐代郑谷创作的《淮上与友人别》,是写暮春黄昏时,自己在扬子江畔与友人作别,别后两人将各向南北,独奔前程,不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不符合定义,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项。
5.12岁陈同学,天资聪明、各科成绩都较为优秀,但阅读时经常出现错读、漏读、字形混淆等问题,中英文学习十分困难,阅读理解、作文等经常得不到分数。常被老师批评学习态度不端正。然而,小陈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别家孩子只多不少。面对陈同学,最好的方式( )。
A.与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家长紧抓孩子语言学习
B.请心理健康老师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采取正确方式
C.鼓励小陈努力进行语言学习,使其明白“勤能补拙”
D.教给小陈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质量
本题考查对特殊学生的教育。
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判断出小陈患有阅读困难症,要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教育。只有通过专门的测评,根据测评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才是合理的做法。故B项符合题意。
A项:该做法存在推卸责任的嫌疑,而且在学生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继续抓紧学生语言学习,可能会导致学生问题的加重。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让学生明白“勤能补拙”,仍然是对学生过去努力的否定,无法解决阅读困难症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该做法看似合理,但尚未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症,仅教授方法,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