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季雷雨天气过后,空气会变清新,其原因不包括( )。
A.雨水促进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更多氧气
B.由于雷电电离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负离子增多
C.雨水将空气中的浮尘含量涤荡到很低的浓度
D.部分二氧化碳气体在雷雨过程中被融入雨水,在空气中的浓度很低
科技常识。
A项错误,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反应是在可见光下进行的,下雨天也会进行光合作用,因为云层不会完全阻挡光线,但是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不大,一般仅能够维持自身的养分消耗。
B项正确,空气是由多种分子组成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在正常情况下,气体分子是呈中性的,然而在自然界宇宙射线、紫外线、雷电、风浪、镭和钍等放射性物质作用下,空气中性分子因电离而释放电子,这些自由电子与空气中的一些分子结合就形成了空气负离子。
C项正确,雨水将空气中的浮尘含量涤荡到很低的浓度,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物。
D项正确,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气体,溶于水和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在空气中的浓度很低。
故本题答案为A项。
2.比目鱼的眼睛为什么会长到同一边去呢?有人认为,比目鱼眼睛的移动是由头骨变形造成的,但比目鱼的额骨位于眼睛的上方,与眼睛没有直接接触。有学者推测,比目鱼眼睛的移动是由于眼睛下方有限区域内分裂的细胞之间空间拥挤,驱使其上方的眼睛向上移动。最新研究通过在比目鱼移动眼下方区域注射细胞分裂抑制剂,培养出了眼睛不移动、两眼保持对称的比目鱼稚鱼,并发现其左右额骨仍然保持对称。而且发现比目鱼眼睛哪一方分裂细胞数明显多于上方区域,则那一方的眼睛会移动,如鲆类是右眼,鲽类则是左眼。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比“头骨变形说”,“细胞挤压说”更为合理地解释了比目鱼眼睛的移动问题
B.比目鱼额骨的扭转不仅是眼睛向上移动的结果,而且会影响比目鱼眼睛的移动
C.哪只眼睛会移动,取决于比目鱼左眼或右眼下方区域的分裂细胞与上方的差值
D.比目鱼眼睛移动,主要是因为其眼睛下方有限区域内分裂的细胞之间空间拥挤
A项,由“有人认为……”“最新研究通过……如鲆类是右眼,鲽类则是左眼”可知,“细胞挤压说”具有实验依据,更具有合理性,表述正确,排除;B项,由“比目鱼的额骨位于眼睛的上方,与眼睛没有直接接触”可知,额骨的扭转与眼睛的移动无关,表述错误,当选;C项,由“发现比目鱼眼睛哪一方分裂细胞数明显多于上方区域,则那一方的眼睛会移动,如鲆类是右眼,鲽类则是左眼”可知,表述正确,排除;D项,由“比目鱼眼睛的移动是由于眼睛下方有限区域内分裂的细胞之间空间拥挤,驱使其上方的眼睛向上移动”可知,表述正确,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项。
【文段出处】《揭开比目鱼“比目”之谜》
3.某周末,甲、乙约好在两人之间的某商店碰面,已知甲走路的速度为4km/h,乙走路的速度为3km/h,两人同时出发,最终同时到达相遇地点,已知甲、乙两地相距7km,则该商店距离甲:
A.3km
B.4km
C.5km
D.6km
设从出发到相遇所花时间为t,根据相遇问题基本结论可得(4+3)×t=7,解得t=1,题干所求即为甲从出发到相遇所走的距离4×1=4km。
故本题答案为B。
4.流动偏好:凯恩斯提出的一种人们以货币的形式保持一部分资产的愿望和偏爱,它是一种心理动机,是人们为了应付日常开支、意外开支和在适当时机投机牟利活动需要而愿意手头持有现金的倾向。
下列现象不属于流动偏好的一项是( )。
A.银行一再降息,全国的储蓄率仍然很高
B.为了孩子将来上大学,金明从结婚后就开始为孩子存款
C.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股市形势一直不好,许多股民纷纷退出股市
D.李明平时勤俭节约不乱花钱是怕突如其来的下岗后的拮据
定义强调:以货币的形式保持一部分资产。
A项,储蓄是把钱存入银行,是以货币的形式保持一部分资产,符合定义,排除;
B项,结婚后就开始为孩子存款上大学属于为应付日常开支的需要,是保持资产的行为,符合定义,排除;
C项,股民退出股市是为了规避风险而不是为了保持资产,不符合定义,当选;
D项,为怕下岗后生活拮据属于为了应付意外开支需要而保持资产,符合定义,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C项。
5.如果小盛并没有写检讨,最可能的原因是( )。
A.逆反情绪,对郝老师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表示不满
B.维护自尊,担心同学们笑话自己,家长批评自己
C.懒惰心理,觉得写检查太麻烦,所以不愿意写
D.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平时表现好,老师不会太较真
本题考查策略选择—学生的心理问题。
通过材料,可以知道:小盛品学兼优、乖巧听话,是老师心中的三好学生,是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如果没有写检讨,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想要维护自尊,担心家长会批评自己,破坏自己在家长的好印象。故B项符合题意。
A、C、D项:均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