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不乏修身治国方面的名言警句。下列句子与出处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韩非子
C.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D.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大学
【金标尺答案】B.人文常识。
A项正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B项错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意思是百姓的粮食充足,才会懂得礼仪,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才会知道荣誉和耻辱。
C项正确,“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篇》,意思是不担心没有的分,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公平公正,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D项正确,“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出自《大学》,意思是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故本题答案为B项。
2.从古至今,有人群就有圈子。在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中国社会处在一个特殊的封闭期,“圈子”是贬义词,是拉帮结派的代称,没有人敢说我是哪个圈子里的人,所以圈子就给淹没了。现在的“圈子”是中性词,在80年代后活跃起来,反映了非正式组织群体的多样化,如文化界叫文化圈,演艺界叫演艺圈。
A.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
B.“圈子”是对社会上特定群体的称呼
C.“圈子”依次由贬义到褒义的变化过程
D.虽然存在形式不同,但是“圈子”始终存在
【金标尺答案】C.“圈子”的存在与组织功能
文段首先提出观点,即有人群就有圈子;然后通过50年代到80年的“圈子”的性质变化具体解释首句观点。故文段为总分结构,重点强调“圈子”一直存在。对应选项,C项当选。A项,属于“80年代”的内容,属于分说内容,非重点,排除;B项,文段未提及“圈子”变成褒义,而是中性词,排除;D项,文段未提及“组织功能”,且“存在”表述不明确,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C项。
【文段出处】《智联云筑解析中国建筑业流行“圈子”》
3.有一堆粗细均匀的圆木,最上面一层有9根,每向下一层增长一根,共堆了25层。这堆圆木共有多少根?
A.175
B.200
C.375
D.525
【金标尺答案】D.数列问题。
解题重点:掌握等差数列公式。
解题过程:根据题意,每层的圆木数量构成一个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最下面一层有9+24=33根圆木,则圆木总数为(9+33)×25÷2=525根。
故本题答案为D项。
4.左边给定的是纸盒的外表面,下列能由它折叠而成的是( )。
A.A
B.B
C.C
D.D
【金标尺答案】A.对各面标注序号,如下图所示:
A项,由面1、面2和面5组成,各面位置对应正确,当选;
B项,正面和右侧面为面3和面4,因面2和面3为相对面,相对面不能同时出现,所以顶面应为面1,题干展开图中,面1中的直线不经过公共顶点,该项顶面中的直线经过公共顶点,如下图所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在面5上画箭头,如下图所示,面5与面4为相对面,相对面不能同时出现,所以右侧面应为面3,题干展开图中,面3在箭头的右边,该项右侧面在箭头的左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正面和顶面为面3和面4,因面2和面3为相对面,相对面不能同时出现,所以右侧面应为面1,题干展开图中,面1中的直线不经过公共顶点,该项顶面中的直线经过公共顶点,如下图所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项。
5.新学期开始了,李老师要负责不同年级的5个班的心理健康活动课,针对各个班级的教学,她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采用统一的教案,不因年级不同而有所不同,便于统一进行评价
B.每堂课并不是都千篇一律,而是会随着班级的不同特点而有所变化
C.尽可能采取户外活动的形式,保证学习效果
D.把所有的学生都安排在一起上课,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金标尺答案】B.考查教学策略。
教师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征、班级特点、课程性质等因素选择教学策略,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应采用不同教学策略,同一班级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应设计教学方法。故B项符合题意。
A项:采用统一的教案会使得教学固化,过于死板,学生体验感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课堂教学形式要将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不能盲目地多采取户外活动的形式,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所差异,把所有的学生都安排在一起上课,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对学生的针对性教育难以保证,教学效果难保障。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