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老师接到了小米妈妈打来的电话,说是希望王老师能够对关注小米,并承诺只要小米成绩提升,就一定会给到王老师一份大礼,王老师说法最恰当的是( )。
A.小米妈妈你放心,我一定尽全力帮助小米
B.引导学生是老师的职责,大礼就不用了
C.我们教师有要求不能收家长的礼品
D.小米现在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根本不需要我的辅导
【金标尺答案】B
本题考查沟通与合作能力——家校沟通。
家校沟通是保证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交流,材料中家长希望老师能多关注到学生,这属于正常需求,但却承诺给到教师大礼,教师若接收该大礼则将违背教师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因此教师要做到遵守师德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教师只阐述对学生的关注,没做到对大礼的回应,回应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同样只回应了是否收礼的问题,未对家长要求关注学生进行回应,不够完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教师直接委婉回绝家长的要求,没有做好家校沟通,同时没有做到对学生的持续性的关注和引导,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
2、临近考试,学生找到班主任说自己最近晚上怎么都睡不着,一想到要考试了就恶心呕吐,希望班主任能帮帮自己,以下班主任行为不恰当的是( )。
A.告诉学生学习非常重要,要尽快调整学习状态
B.帮助学生设置合理目标,减少学生焦虑
C.引导学生进行适度放松,缓解压力
D.引导学生增强与他人进行聊天的频次,移注意力
【金标尺答案】A
本题考查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面对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和疏解。仅仅告诉学生要快速的调整情绪并未给到具体可行性的建议,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C、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
3、到了初三,班上大部分的男孩子都已经变声了,但皮皮还是保持着稚嫩的声音,再加上长相也比较秀气,这时候班级里开始有了一些绰号,娘娘腔等。班主任想要组织一次班会,以下最适合作为班会主题的是( )。
A.努力就会开出梦想的花
B.好心态决定好人生
C.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D.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金标尺答案】D
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常规工作。
班主任通过组织班会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引导是发挥集体教育力量的一种有效途径,题干学生给他人起侮辱性的绰号,没有做到尊重他人,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故D项符合题意。
A项:努力会开花,强调努力就会有成果,更多引导学生要努力学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项:强调保持积极心态,题干不涉及心态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更多指向学生要学会直面困难,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D。
4、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李白是谁,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道:“是刺客。”作为教师接下来最恰当的做法是( )。
A.责令学生以后不能在课堂上讲述与课堂无关的内容
B.不对学生作答进行反馈,直接讲新课
C.讲明此李白非彼李白,继而分析诗人李白
D.邀请学生讲解为何李白是刺客,尊重学生个性
【金标尺答案】C
本题考查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教育机智。
题干中教师面对学生将诗人和游戏人物混淆的情况,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着力与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知识经验,同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故C项符合题意。
A项:在课堂上直接责令学生,教师表现过于专制,不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项:学生在学习中已混淆李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另外不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反馈,没有做好问答当中的理答。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邀请学生讲解李白会影响课堂的进程,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C。
5、针对材料中小华的学业适应不良,班主任做法恰当的是( )。
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等待学生成长
B.让学生合理设置学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C.告诉小华,升入初中后可以对学习科目有所舍弃
D.告知学生家长,学生需要参加校外课程培训
【金标尺答案】B
本题考查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业适应。
学生深入高年级后,随着学段的增加,学习难度也有所提升,材料中学生存在学业适应不良,难以适应新学段的学习,因此花费大量时间在学习上,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划分时间,做到劳逸结合,故B项说法正确。
A项:学生是发展的人不仅体现学生会自我发展和成长,同样也突出学生目前不成熟,需要外界加以教育和指导,教师不予引导,容易造成学生持续性的学习困扰,不利于长效发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学习科目的舍弃,难以实现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造成学生偏科,同时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参与课后学科培训,不符合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