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重庆医疗卫生《综应(E类)》精华考点:《外科学》(速记二十四)。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备考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重庆金标尺教育获取。
腹外疝
1.疝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为多见。
2.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3.外疝发生的主要原因: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
4.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等组成。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为最多见,大网膜次之。
5.易复性疝是指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疝。
6.难复性疝是指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滑动疝也属于难复性疝。
7.嵌顿疝是指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疝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疝囊颈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
8.肠管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至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9.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其系膜并未进入疝囊,肠腔并未完全梗阻,这种疝称为肠管壁疝或 Richter疝。
10.如嵌顿的小肠是小肠憩室(通常是 Meckel 憩室),则称为Littre 疝。
11.嵌顿的内容物通常为一段肠管,有时嵌顿肠管可包括几个肠袢,或呈W形,疝囊内各嵌顿肠袢之间的肠管可隐藏在腹腔内,这种情况称为Maydl疝,是一种逆行性嵌顿疝。
12.疝内容物为阑尾,则称为Amyand疝。
13.疝囊经过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
14.疝囊经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直疝。
15.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
16.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由浅而深,有以下各层:
(1)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2)腹外斜肌:其在髂前上棘与脐之间连线以下移行为腱膜,即腹外斜肌腱膜。
(3)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4)腹横筋膜。
(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17.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
18.腹股沟管前壁: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但外侧 1/3 部分尚有腹内斜肌覆盖;
腹股沟管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膜,其内侧 1/3 尚有腹股沟镰;
腹股沟管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腹股沟管下壁: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女性腹股沟管内有子宫圆韧带通过,男性则有精索通过。
19.直疝三角(Hesselbach 三角,海氏三角)直疝三角的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20.斜疝、直疝的鉴别
鉴别点 |
斜疝 |
直疝 |
发病年龄 |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
多见于老年 |
突出途径 |
经腹股沟管突出 |
由直疝三角突出 |
进入阴囊 |
可进入 |
很少进入 |
疝块外形 |
椭圆或梨形,有蒂 |
半球形,基底较宽 |
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 |
疝块不再突出 |
疝块仍可突出 |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
精索在疝囊后方 |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 脉的关系 |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 脉内侧 |
嵌顿机会 |
较多 |
极少 |
21.鉴别诊断
(1)睾丸鞘膜积液:鞘膜积液的肿块局限在阴囊内,其上界可以清楚地摸到;用透光试验检查肿块,鞘膜积液多可透光(阳性),而疝块则不能透光。应注意的是,幼儿的疝块,因组织菲薄,常能透光。腹股沟斜疝时,可在肿块后方扪及实质感的睾丸;鞘膜积液时,睾丸在积液中间,不能扪及实质感的睾丸。
(2)交通性鞘膜积液:于每日起床后或站立活动时肿块缓慢地出现并增大。平卧、睡觉后或挤压肿块,其体积也可逐渐缩小。透光试验为阳性。
(3)精索鞘膜积液:肿块较小,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肿块移动。
(4)隐睾:腹股沟管内下降不全的睾丸可被误诊为斜疝。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有胀痛。如病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则诊断更为明确。
22.腹外疝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一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
(2)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
23.嵌顿疝具备下列情况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①嵌顿时间在3~4 小时以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无腹部压痛或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者;②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除上述情况外,嵌顿疝原则上应紧急手术治疗。
24.股疝是指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25.股疝:疝块往往不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的突起。
26.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又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股疝。因此,股疝诊断确定后,应及时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手术是McVay修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