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卫生 >  阅读资料 >  综应 > 

重庆医疗卫生《综应(E类)》精华考点:《外科学》(速记二十三)

2025-07-14  | 

【导读】重庆医疗卫生《综应(E类)》精华考点:《外科学》(速记二十三)。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备考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重庆金标尺教育获取。

       周围血管与淋巴疾病

1.周围血管与淋巴疾病种类较多,主要病理改变是狭窄、闭塞、扩张、破裂及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归纳为感觉异常、形态和色泽改变、结构变化、组织丧失。

2.间歇性跛行:为运动性疼痛,常在步行中出现供血不足部位的沉重、乏力、胀痛或钝痛,或肢端的明显麻木感,迫使病人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周而复始。跛行时间和距离愈短,提示下肢缺血愈严重。下肢间歇性跛行可见于足、小腿或臀部三个平面。

3.静息痛:持续性疼痛:静息状态下仍有持续疼痛。

4.动脉有下列三方面征象。

①搏动减弱或消失:见于管腔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②杂音:动脉狭窄或局限性扩张,或在动静脉间存在异常交通,血液流速骤然改变,在体表位置可听到杂音,扪及震颤;

③形态和质地:正常动脉富有弹性,当动脉有粥样硬化或炎症病变时,动脉质地变硬,可以呈屈曲状、硬化或结节等变化。

5.典型的静脉性溃疡多发于小腿远侧1/3的内踝上方,即“足靴”区,面积一般较大,也可为点状,单发或多发,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底部常有湿润的肉芽组织覆盖,易出血,周围有淤积性皮炎、皮下脂质硬化和色素沉着等改变。

6.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性疾病,发生在大、中动脉,累及腹主动脉及其远端主干动脉时,可引起下肢慢性缺血。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7.动脉硬化性闭塞症:①早期症状为病肢冷感、苍白,进而出现间歇性跛行。②病肢皮温明显降低,色泽苍白或发绀,出现静息痛,肢体远端缺血性溃疡或坏疽。③病肢的股、腘、胫后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不能扪及。

8.踝肱指数即踝部动脉压与较高一侧肱动脉压比值,正常值为0.9~1.3,<0.9 提示动脉缺血,<0.4提示严重缺血。

9.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与下列动脉疾病作鉴别:

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见于青壮年,主要为肢体中、小动脉的节段性闭塞,往往有游走性浅静脉炎病史,常无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与糖尿病病史。

②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起始部位,活动期常有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及免疫检测异常。

③糖尿病足:以糖尿病及其多脏器血管并发症同时存在为特点。感染后引起糖尿病足溃疡或坏疽,多见于趾腹、足跟及足的其他负重部位,溃疡常向深部组织(肌腱、骨骼)潜行发展。

10.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称 Buerger 病,是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和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多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多见,好发于男性青壮年。

1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①外来因素: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②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以及遗传因素。其中,主动或被动吸烟是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1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诊断要点:

①大多数病人为青壮年男性,多数有吸烟嗜好;

②病肢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

③有游走性浅静脉炎病史;

④病肢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⑤一般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动脉硬化的常见高危因素。

1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处理原则:着重于防止病变进展,改善和增进下肢血液循环。

14.动脉栓塞是指动脉腔被进入血管内的栓子(血栓、空气、脂肪、癌栓及其他异物)堵塞,造成血流阻塞,引起急性缺血的临床表现。

15.动脉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如下:

①心源性:引起动脉栓塞的最常见原因,如房颤、风湿性心脏病或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房/室壁或人工心脏瓣膜上的血栓脱落等。

②血管源性:如动脉瘤腔内的血栓脱落,动脉粥样斑块脱落。

③医源性:血管腔内治疗术中导管、导丝、栓塞材料和支架等异物。

④其他源性:骨折、脂肪抽吸术等可导致脂肪栓塞,分娩可引起羊水栓塞,恶性肿瘤可有癌栓。栓子可随血流冲入脑部、内脏和肢体动脉,大都停留在动脉分叉处。

16.急性动脉栓塞的典型临床表现为“5P”征,即疼痛、苍白、无脉、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

17.动脉栓塞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①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者;

②远端小动脉栓塞,如胫腓干动脉远端或肱动脉远端的动脉栓塞;

③栓塞时间较长,或有良好的侧支循环建立,可以维持肢体存活者;

④肢体已出现明显的坏死征象,手术已不能挽救肢体。

2)手术治疗:凡诊断明确,尤其是大、中动脉栓塞,如果病人全身情况允许,应尽早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动脉切开取栓术、动脉旁路转流术、血管腔内治疗等。

18.雷诺综合征是指小动脉阵发性痉挛,受累部位程序性出现苍白及发冷、青紫及疼痛、潮红后复原的典型症状。常于寒冷刺激或情绪波动时发病。

19.雷诺综合征: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好发于手指,常为双侧性,偶可累及趾、面颊及外耳。典型症状是顺序出现苍白、青紫和潮红。

20.静脉疾病主要分两类:下肢静脉反流性疾病,如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包括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和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1.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一组由静脉反流引起的病症,常见症状为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等。

22.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较少见;以左下肢多见,但双下肢可先后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踝部轻度肿胀,“足靴”区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如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或皮下脂质硬化以及溃疡形成。

23.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1)非手术疗法病肢穿医用弹力袜或用弹性绷带使曲张静脉处于萎瘪状态。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抬高病肢。非手术疗法仅能改善症状,适用于:①症状轻微且不愿手术者;②妊娠期发病,鉴于分娩后症状有可能消失,可暂行非手术疗法;③无法耐受手术者。

2)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硬化剂注入排空的曲张静脉后引起炎症反应使之闭塞,可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处理残留的曲张静脉。避免硬化剂渗漏造成组织炎症、坏死或进入深静脉并发血栓形成。

3)手术疗法:诊断明确且无禁忌证者都可施行手术治疗。

24.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25.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26.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血栓,尾部为红血栓。

2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分型:

①中央型: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骤,全下肢明显肿胀,病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病肢皮温及体温均升高。左侧发病多于右侧。

②周围型:包括股静脉或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限于股静脉的血栓形成,主要特征为大腿肿痛,下肢肿胀往往并不严重。局限在小腿部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点为:突然出现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作踝关节过度背伸试验可致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③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临床表现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肌层都可有压痛,常伴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增快(股白肿)。如病程继续进展,肢体极度肿胀,对下肢动脉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挛,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出现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进而小腿和足背往往出现水疱,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并呈青紫色(股青肿),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静脉性坏疽。

重庆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公众号

查看 招考信息

金标尺

扫码关注 招聘考试公众号 ,随时随地了解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