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河南、河北等小麦产区出现“割青麦作饲料”现象,引发舆论关注。在经历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等多个关口,本周,距离小麦收获只有不到20天,长势良好的小麦今年有望丰收;但与此同时,一亩青麦地1500元左右青贮饲料收购价,也着实令农户心动。
有很多农户表示,由于今年的旱情严重,导致小麦的产量与往年相比差距很大,也有很多小麦的生长品质比较差,就算等到成熟后也卖不上好价格,还不如趁现在没成熟,收割后以高价卖给饲料厂,减少损失。除此以外,在小麦成熟前收割卖给饲料厂,还能节省收割的成本,同时省去了收获前农药的费用,这么看来,割青麦卖给饲料厂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今年许多农民都愿意卖青麦,但是有很多食品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农户大面积收割青麦的情况表示了担忧,觉得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影响,更表示希望政府出手及时遏制这种行为。
如何遏制农户毁麦行为?
首先,给社会以确定感。当青贮小麦现象引发社会纷争时,农业农村部及时组织相关省份核查核实,后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相关省农业农村厅专门下发了《关于严禁任何毁麦事件发生的紧急通知》。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社会的确定感,具有稳定社会心态的功能。
其次,维护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我国早已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已经发展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有能力扶持农业的发展。只要不出现因战争、大面积灾害等造成粮食极度短缺,就仍要运用适当提高粮价等柔性手段调控粮食交易,以市场交易为主。当然,对于毁麦开工等人为损害要坚决打击。
最后,进一步为粮食生产提供公共服务。截至2021年,我国仍有5.56亿人生活在农村,2.3亿小农户经营耕种的土地占全国耕地的70%,是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因此要持续向小农户提供农业生产的公共服务。比如:在村社内部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真正实现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让农户节约生产的交易成本;防止假种子、假农药、假肥料流入田间地头,造成人祸;维修增修水渠、道路、电路,为粮食生产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根据不同地区农民主体需求,提供差异化的翻耕、播种、打药等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