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型,农文旅重要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壮大,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效、精准、现代化的新型助农方式让乡村全面振兴的动能更加强劲,兴业、强县、富民一体推进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这要求我们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跳出农业看农业,运用系统思维,推进助农方式“以旧换新”,以更加多样的手段、更加科学的方式,实现农业发展从“输血”到“造血”、从“生存”到“生长”的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助农不能只停留在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上,农民在发展产业、改善生活、美化环境、建设乡村等方面的需要也在不断升级,内容日益丰富,标准不断提高。传统的助农方式相对单一,更偏向于单向输血,因此我们还需多角度入手,推进助农方式“以旧换新”。
首先,培训模式“以旧换新”。要根据不同群体分层培训,帮助农民尽可能学习应用新技术,实现技术落地。比如对老年农民采用图片、视频、现场演示等直观形象、简单易学的方式;针对中青年农民可开设数字农业、直播带货、无人机植保等课程。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用方言版教学方案,降低农民的理解门槛。
其次,产品销售“以旧换新”。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互联网大数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比如加快发展农村新电商,将更多“流量”引向乡村。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乡村冷链和物流设施,培育乡村主播,解决农产品叫好不叫座的“老大难”问题。
再次,人才培养“以旧换新”。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现有专家人才下乡助农,比如建立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库”,进一步畅通“知识下乡”渠道,通过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等,引进一批“智囊团”等;另一方面要培养一批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的“新农人”。比如全链条帮扶乡村人才创新创业,通过与高校和机构合作,在本村大学生或者年轻人中选人才,并定向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本领过硬的“新农匠”,让扎根田野乡村的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最后,文化发展“以旧换新”。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因此在文化方面要推动本土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由“送文化”变成“种文化”。比如支持基层自主办好村晚、村歌、村跑、“村BA”等文体节目,还可以举办农民艺术节、方言故事会、非遗传承展览等活动。让乡村本土文化茁壮成长,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