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海北街道黄河社区的“出摊办公”服务模式引发广泛关注。这一创新举措将社区服务从“窗口”搬到“家门口”,以“流动办公桌”形式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不仅解决了群众办事难题,更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赞誉。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流动办公桌”模式是社区治理从“被动服务”向“主动作为”的深刻转型,体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该模式通过将服务窗口前移至居民家门口,实现了“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问题现场办”的目标,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务实举措,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其一,提升服务便利性。以往居民办业务需前往社区,可能面临路程远、时间不便等问题。“出摊办公”将服务送到家门口,居民无需奔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极大地方便了他们办理年检认证、医保缴纳等业务。
其二,增强服务意识。从“坐等上门”到“主动下沉”,体现了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强化和主动作为的精神,展现了他们积极贴近群众、了解群众需求的态度,有助于树立社区工作人员良好的作风形象,形成更和谐的干群关系。
其三,提高服务精准性。社区工作人员在小区内“出摊办公”,能与居民面对面交流,直接倾听他们的声音,更准确地把握群众的需求和困难,针对居民反映的下水管道堵塞、杂物乱堆乱放等问题,能及时登记处理,使服务更具针对性,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其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这种服务模式创新有助于及时化解社区矛盾纠纷,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同时,也能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的关心和重视,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当然,在推进落实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潜在的挑战和问题,比如,部分社区因人力不足,导致服务频次低、覆盖面窄,不同社区服务标准差异大,部分事项存在“能办不优”现象以及缺乏持续动力导致的“一阵风”现象等。因此,为使“流动办公桌”模式更高效且避免形式主义,还需要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首先,在制度层面,社区应建立完善的“出摊办公”规划与监督机制。明确每周或每月的“出摊办公”时间、地点、服务事项,并向居民公示。同时,设立居民反馈渠道,如意见箱、线上问卷等,对工作人员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价,将评价结果与绩效挂钩,激励工作人员用心服务。
其次,在人员配备与培训上,根据服务需求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确保各业务领域均有专业人员参与“出摊办公”。并且定期组织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与沟通技巧,如开展模拟演练,让工作人员熟悉各类业务办理流程与常见问题应对方法,提高服务效率。
最后,在资源保障方面,社区应为“出摊办公”提供充足物资支持,如配备移动办公设备、宣传资料等,确保服务顺利开展。
社区是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未来,要以“出摊办公”为契机,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全力当好辖区居民的“娘家人”,更好地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驱动”向“制度驱动”升级,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