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的方式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的场景,这种直观手段是(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虚拟直观
本题考查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
直观手段包括三种: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模象直观是通过各种事物的模拟形象而进行的,包括各种图片、图像、模型、幻灯片、录像等。例如题干中的录像带、碎纸片。因此教师采用的是模象直观。故 B 项符合题意。
A 项: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 项: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 项为干扰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
2.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真正的大学生活,根本就没有什么“标配”。所谓的“标配”其实是一种_____印象,其中甚至可能有商家为了促销而_____的影子。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偏执 趁火打劫
B.刻板 推波助澜
C.虚假 顺水推舟
D.从众 添油加醋
第一空,待填词搭配“印象”,由前文“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真正的大学生活,根本就没有什么‘标配’”可知,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是不同的,“标配”实际上是一种模板化的,固化的思维,故待填词应含有固化、模板化的意思。对应选项,B项“刻板”意为呆板没有变化,填入此处能够体现“标配”印象是模板化的,符合文意,当选。A项“偏执”意为片面而固执,一般用于形容人的性格,不搭配“印象”,排除;C项“虚假”意为假的、不真实的,文段中的“标配”的印象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虚假的,与文意不符,排除;D项“从众”意为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一般搭配某种现象,与“印象”搭配不当,排除。第二空带入验证,“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填入此处能够体现商家为了更多地销售自己的商品,对所谓的大学生活的“标配”进行宣传,符合文意。故本题答案为B项。
【文段出处】 《学会理性消费 大学生活没有什么“标配”》
3.“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学生到山顶游玩,全程乘坐校车,从学校到山脚是平路。校车上午9点从学校出发,11点到达山顶,学生们游玩3个小时后,沿原路返回,下午3:30到达学校。已知校车在平路每小时行驶90千米,上山每小时行驶40千米,下山每小时行驶60千米,从学校到山顶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A.115
B.120
C.105
D.110
行程问题。
解题重点:路程相同,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解题过程:上山速度∶下山速度=40∶60=2∶3则上山时间:下山时间=3:2,根据题目可知去程共用时2小时,返程共用时1.5小时,两者平路距离相同,时间相同,则二者时间的差值就是上坡和下坡的时间差值,上坡比下坡多用0.5小时,通过时间关系可得出上坡时间为1.5小时,下坡时间为1小时,平路用时0.5小时,则总路程=0.5×90+60=105千米。
故本题答案为C项。
4.更生保护,是指对于出狱犯人、曾受过某种刑事司法处分的犯罪人以及其他有不良行为的人,社会给予适当保护与辅导,帮助其自力更生,克服困难,顺利适应社会生活的制度。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更生保护的是( )。
A.为免予刑罚执行的人提供免费技能培训
B.帮助监狱释放的人向法院申诉
C.为被假释的人提供廉价住宿
D.帮助被宣告缓刑的人就业
定义强调:①对于出狱犯人、曾受过某种刑事司法处分的犯罪人以及其他有不良行为的人;②社会给予适当保护与辅导,帮助其自力更生,克服困难,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A项,免于刑罚执行的人属于曾受过某种刑事司法处分的犯罪人,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属于社会给予适当保护与辅导,帮助其自力更生,克服困难,顺利适应社会生活,符合定义,排除;
B项,向法院申诉,不属于社会给予适当保护与辅导,帮助其自力更生,克服困难,顺利适应社会生活,不符合定义,当选;
C项,被假释的人属于出狱犯人、曾受过某种刑事司法处分的犯罪人,提供廉价住宿属于社会给予适当保护与辅导,符合定义,排除;
D项,被宣告缓刑的人属于曾受过某种刑事司法处分的犯罪人,帮助就业属于社会给予适当保护与辅导,帮助其自力更生,克服困难,顺利适应社会生活,符合定义,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项。
5.今天是龙老师来到学校上的第一节课,刚进入班级,几个调皮的男生就开始起哄,龙老师制止两次没有明显效果后,很生气,书一甩就走了,同学们一片嘘声。班长过来给班主任说明了情况,假如你是班主任老师你应该怎么做?( )
A.去找龙老师,了解情况
B.去告诉龙老师教学是教师的义务,不能不给学生上课
C.安排学生做作业,然后去劝慰龙老师
D.把那几个调皮的学会叫到办公室,给龙老师道歉
本题考查人际关系——教师和同事的沟通。
安排学生做作业,然后去劝慰龙老师的做法,既关注到了班里的情况,又关注到了龙老师的情绪,能够考虑多方需求,全面处理问题,该做法合理。故C项符合题意。
A 项:没有关注到龙老师的情绪,且对已经在课堂上的学生未进行相关处理。所以该做法不合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 项:没有关注到龙老师的心情和情绪,不利于同事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做法不合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 项: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道歉并不能使同学们从根本上认识到问题所在,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远来看并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