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物64】荀子
人物简介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和社会实践对战国末期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的发展,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教育思想
荀子是整个春秋战国思想的理论总结者,他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完全相反的教育—“外铄论”。“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
(1)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2)教育目标:培养“大儒”。俗儒、雅儒、大儒。(区别于王充)
(3)教学方法: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
(4)提出“唯师说”(天地君亲师),最早将“道”“德”联在一起用。
(5)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来源——外铄论
也称为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①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6)我国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
基本含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贯彻该原则的教学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