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物62】朱熹
人物简介
朱熹,字元晦,生于福建,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主要论著
《四书章句集注》
教育思想
“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
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清明至善即为天理,昏浊不善则为人欲。
朱熹还认为人心也与人性有关,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是被包在人心里面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
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朱熹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作了系统论述。人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
小学教育内容“教事”为主。朱熹强调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他编写《小学》一书。又撰有《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
大学教育内容是要“明理”,就是要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达到“明明德”、“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
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方法:立志、居敬(专心致志、谨慎认真)、存养(存心养性)、省察(自我反省和检查)、力行。
“朱子读书法”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我国“课程”的词源
“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宋期间。
(1)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汉语文献中最早显露,世界上最早使用“课程”;
(2)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这是最早提出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