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近年来,各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职能。这项改革落地成效如何?还有哪些地方亟待改进提升?国务院16个督查组奔赴多个省份,查看实情、聚焦问题,力促改革进一步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
“放管服”改革简单来说,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和创新公共服务。“放管服”改革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是推进政府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
简政放权意味着我们要自上而下地推进各种相关行政审批权限的下放,一方面使老百姓和企业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各种相关的事项,而不需要跑到更高一级的政府;另一方面有利于让更基层的政府提供各类公共服务,进行相关的监管,对当地加深了解,从而促使其采取更便民的相关举措。
放管结合意味着我们在“放”的时候,不能是完全地不考虑“管”的问题。过去我们经常会遇到所谓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把“放”和“管”割裂了,没有认识到“放”和“管”之间的有机联系。放管结合意味着我们在下放权限的时候,也要考虑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公共服务的创新和优化,意味着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进一步地创新公共服务,特别是政府提供的各类政务服务。过去老百姓去办事可能面临着我们所谓的“三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特别是一些流动人口,他们在办事的过程中,有时候可能要在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往返,而这需要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这实际上对老百姓的获得感、体验感和幸福感都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冗杂繁复的政务流程对于企业投资、经营和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制约。
虽然“放管服”改革进展取得巨大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比如督察组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不同地区政务工作流程、标准不尽相同,“多地跑”“折返跑”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强制消费、“黄牛”、垄断经营等现象仍未杜绝;在服务机制创新探索中,政务中心工作人员对出现问题后的追责仍普遍存在顾虑。
所以,在“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到放与接的匹配。上级单位设计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基层的承接能力、循序渐进,下级单位除了贯彻落实,也要及时反映意见、提升承接能力;其次,需要做到放与管的结合。瞄准薄弱环节,做好衔接帮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充实基层的专业力量,“扶上马,送一程”,同时积极发挥监管和评估的作用,从而真正达到“上下同欲者胜”的改革效果;最后,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既需要勇气,也考验智慧。面对权力和责任下放到基层后暴露出来的一些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领导干部要提升担当的自觉、担当的本领,才能解决问题,突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