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支一扶 >  阅读资料 >  综合基础 > 

重庆三支一扶《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2020-03-24  | 

【导读】2020三支一扶考试备考基础知识:管理学的激励理论。为方便广大考生,金标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相关备考资料供大家参考学习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重庆三支一扶考试网

重庆三支一扶备考交流群861082566   

备考题库:事考帮APP

激励理论通常包括三种: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的动机理论》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归纳为的五个层次:

(1) 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2) 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

(3) 社交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

(4) 尊重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或者说受人尊重。

(5) 自我实现需要。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

马斯洛将这五种需要划分为高低两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称为较低级需要,而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较高级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是由低到高排列的,并呈逐层递进式的发展。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另外,在人的不同时期或不同发展阶段,其需要结构不同,但总有一种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

(二)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传统的观点认为,满意的对立面就是不满意的。该理论提出了新的满意感观点。赫茨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该理论认为引起影响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

一是保健因素,这是属于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当人们得到这些满足时,只是消除了不满,却不会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条件、薪水、地位、安全、同事关系等基本上属于保健因素。

二是激励因素,这属于和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当人们得到这些方面的满足,会对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很大的工作积极性。成就、个人发展、晋升、责任感等基本上属于激励因素。

双因素理论的核心在于: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双因素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工作丰富化”管理变革,其核心就是提供充分的激励因素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该理论也有不足之处,最主要是代表性不够。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多•弗罗姆于1964年首先提出。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励力量)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即: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效价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个人重要程度。期望值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估计。

(二)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叫社会比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主要侧重于研究报酬对个体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个体考虑的是自己收入与付出的比较,如果觉得满意则称之为纵向公平;其次,他还会同别人的收入与付出之比进行比较,如果也感觉满意,则称之为横向公平。只有当这两方面都感觉满意时,个体才会有公平感,无论哪一个方向的不满意,都会导致个人不公平感的产生,从而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三、行为改造型理论

(一)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首先提出的,后由罗斯等人加以发展。归因理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与失败,一般会有四种归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以上就是三支一扶考试备考基础知识中管理学的激励理论相关讲解,各位同学看了之后都要记一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