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越剧艺术家何赛飞在节目中因晋剧演员张军波的艰难生活现状而感慨,落泪评价今天中国戏曲界奖项不少、资金不少却未能有效扶持德艺双馨的青年演员,引发关注。对此网友纷纷表示支持,认为她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也抨击了戏曲行业的现状。有评论认为,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在现代社会,它却面临着衰落和困境。
也有网友指出:国家在民族文化振兴上其实投入不少,但是真正需要的人却用不上,真正热爱的人却要忍受贫穷,问题出在哪儿?还有网友提出建议,振兴传统文化也的确需要进一步创新,用更多新潮时尚的方式去传播给年轻人,吸引更多人来听来看来学习。
传承优秀的文化不是用口号喊的,也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做好的,要有实打实的物质基础,有真正热爱传承事业的人才,还要有接地气、贴近百姓的文化内涵和形式。正如戏曲文化,来自群众间,也要走入百姓中,一味地阳春白雪,或者束之高阁,那也只能是孤芳自赏,久而久之便会湮没于尘埃。
当前我们的民族文化振兴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好的作品束之高阁,或孤芳自赏,脱离群众。正如戏曲一般,花费了大量财力和人力,再好的作品也只在比赛的时候拿出来亮一亮,拿奖之后也不在大众眼前演出,群众想看也看不了。而面向公众的永远都是那几部经典剧作,久而久之,百姓也不看了,亦没有期待了。第二,过分功利化,人才流失,部分文化的传承青黄不接。好的手艺和技术需要打磨,优秀的传承人需要发掘和培养,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是在当下“没钱寸步难行”的环境中,我们陷入了“唯成果论”“唯奖项论”“唯学历论”的怪圈。又有多少人能沉心静气,坐得住冷板凳,熬得过困顿苦?仅凭一腔热爱,抵不过对温饱的需求,最终也撑不住生活的残酷。第三,将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歪曲甚至失去了其本身的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必然是需要经济支撑的,但是一些商家过度追求利益,不考虑文化的精神属性,唯利是图,导致传统文化市场变得恶俗化、低级化。
我们该如何入手改善现状?
首先,转变观念,完善考评机制。在传承和振兴民族文化上,要以实力为重,要敢于挣脱“条条框框”,实事求是,灵活地选贤任能。要完善相关考评遴选机制,让真正的传承人生活有保障,干事有动力。然后,加强教育,加大宣传。从家庭到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比如定期组织相关文演活动,举办“文化振兴”知识表演竞赛等。再比如多用公益宣传片的形式在传统媒体,或者新媒体等各大平台进行宣传。最后,创新形式,与时俱进。文化要传承,更重要的还是抓住年轻人的眼球。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富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得自信起来,也逐渐开始追溯和关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可以尝试创新传播形式,利用年轻人喜爱的媒体平台,向他们进行宣传。比如将戏曲与现代音乐结合;借助智能设备和VR,将山水诗画活灵活现于大众视野;再比如利用3D光雕数字技术,再现敦煌壁画的文化魅力。
优秀的民族文化就像工艺品,也像奢侈品,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保护继承,也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热忱去精雕细琢,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增量。所以,我们既要守正创新,也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坚持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