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推送一篇“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我的县长父亲》获得征文一等奖,随后获奖信息遭删除引发网友热议。在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我的区长父亲》的获奖作文标题,成为一个经典的梗,所以这一篇《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后,很多网友看了个标题,就以为是重现电影桥段,质疑作者依仗权力荫庇,质疑评选的公平公正。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9月19日,德州市文联工作人员回应称,德州作协属于民间组织,是社会团体,其表示该征文活动评选本身“肯定合规”。而该文作者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也表示,“文章内容绝对属实,没想到会获奖”。
表面上看,《我的县长父亲》和《我的区长父亲》似乎“撞梗”了,但其内核却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电影中作为“梗”出现的《我的区长父亲》,意在讽刺某些领导滥用权力、荫庇子女的不当行为,其中的“区长”是现职领导,《我的县长父亲》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和公权力不沾边。
应该说,仅看标题便发布皮相之见,是轻佻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但凡仔细读了《我的县长父亲》一文,都不免心生敬意。作者于忠东娓娓道来,深情款款,朴实无华的言辞中,对父亲有敬意,有追思,有理解,令人动容。从文本来看,她说自己的父亲“无情”“抠门”“一根筋”,反映了父亲勤奋工作、不因私废公、亲民爱民的好干部品质,刻画出了一个生动鲜明、立体可感的尽职干部形象。从体裁上看,此前也有不少杰出干部亲属追忆亲人的作品。相比公开报道,人们能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很多更细腻的东西。就主题而言,它所记录的父亲廉洁、奉献的精神,和“廉洁文化”的主题征文同样匹配,所以正如很多读过的网友所言,获奖属于实至名归。再者,作者的县长父亲,早就不在任了,并且早已离世;记录的也是上个世纪的故事,基本谈不上干扰评选公正。网友套用电影段子来调侃质疑,说白了还是先入为主,被标题给迷惑了。
一篇征文引发一场风波,一方面是因为,在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依托权力影响来干扰评选公正的案例在先,基于对权力的警觉,大家很容易抱持天然的怀疑立场;另一方面也说明,资讯爆炸的年代,就像看新闻只看一个标题一样,很多人没有耐心深入了解便展开评论。因此,为了避免以后类似事件的发生,优秀作品被埋没,还需各方合作发力。
一是德州作协要用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去开展相关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越是公正坦荡,就越该在舆论面前保持定力、正面发声。这既能体现出活动的公正性,也能为作者和文章正名。
二是作为群众对文学作品和公开发表的文章,有权评价和质疑,但前提是实事求是。通读全文是评价一篇文章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表达负责。不读下文就急于置评,甚至擅自“脑补”,很可能导致误解,这不仅会扭曲文章和作者的本意,也会影响评价者看待世界的方式。
三是官方媒体等应引导正确的舆情导向,及时调查澄清。正所谓“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任何领域的评选评比,都要讲究公平、公正、公开,只要标准、程序正当,没有掺杂私情杂念,就都经得起检验和审视。
四是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要汲取经验教训,懂网用网敬网,倾听群众心声诉求,站在群众角度开展工作,消除舆论隐患。要制定完善的舆情预案,针对各种突发状况有一套标准办法、可操作流程。要畅通线上反馈渠道,发挥互联网工具的正向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对群众的批评指正,不同意见虚心接纳,对良言良策进行推广应用,切实把舆论之火转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