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介绍母校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这位学生在视频中介绍自己母校有美味的饭菜,有美丽的学姐,以及好喝的普洱,就是没有天天下地干活的农学生,还不忘在“轰轰”响的拖拉机声中提醒同学“小声点”,并重申耕地的人“那不是我们学校的”。这则接地气的宣传视频被网友调侃为“招生减章,母校立马变原告。”一时间不少高校学生纷纷效仿,开始给自己母校“反向招生”。
这位云南农业大学学子的宣传视频走红网络,虽然在表达语言和表现形式上有搞笑的成分,但是其质朴的情感,以及写实的农学生生活,却是真实打动人心的。而不管是从校方的态度还是社会反应来看,都是积极正面的反应更多,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喜闻乐见的事。
这则视频之所以能火,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在一众高大上的高校宣传中,这则宣传视频接地气,反而更新奇。每年一过高考季,各大院校的招生简章上不乏各种高大上的科研成果,知名校友,以及各种优美的校园环境,而农业大学学生“凄风苦雨,烈阳暴晒”的“苦海生涯”立马显得画风清奇,夺人眼球。第二,将真实的农业大学生活摆出来,利于毕业生理性选择。网上都传农学生不容易,不仅要养猪耕地,一不小心毕业论文还会成为别人桌上的菜,瓶里的花,因此很多人在选择农学专业以后开始“叫苦连天”,这其中有些人是自我调侃,但有些人是真的觉得累。所以,这则视频再次将农学生的“酸甜苦辣”提前展示出来,未尝不是给那些冲动“入行”的人打了一剂镇定剂。第三,符合乡村振兴时代背景,鼓励学生选择农业。这看似是一则搞笑的“招生减章”,实则是一种反向激励。都说务农苦,佝背朝天面朝黄土,一年四季地里站,还要看天来吃饭,这曾是社会的共识。但是疫情还未过去,国际形势复杂动荡,“三农”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我们需要培养一批批农学和农技方面的“新农人”,而我们的“新农人才队伍”除了能在实验室里搞科研写论文,还需要能弯下身来躬耕田野。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一生都在奔走在实验室和稻田里,将所有的论文都写在了大地上。而国家,正是需要这样能吃苦,能担事,能创新,愿意从事农业发展的高级知识人才。
不过对学生而言,不管选择什么高校和专业,都始终要保持一颗虚心求学的心。国家建设需要各类人才,我们既要能“仰望星空”,也要能“脚踏实地”,须知大学不是终点,只是踏入社会的起点,我们要拿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求学观,才能不负青春,不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