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2021年9月13日,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在全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一步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务(特殊情况除外)、公务活动、会议的主持和发言、对外宣传(包括接受新闻采访、新闻发布等)、接听电话、接待来宾来访、对外联系工作等公务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
【官方时评】
无障碍的交流,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地域沟通的前提。而在公务执行中破除交流的障碍,使用普通话是自觉,但“特殊情况”也需“特殊对待”。
——光明日报
【金标尺解读】
(一)积极作用
使整体公职系统的服务制度化、统一化。早在1999年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等部门就联合发文要求“国家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应当自觉使用普通话“,要求公务员人员全部说普通话也能提升当地对外的公务活动交流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少数名族聚集地,外地群众或者公职人员常常因听不懂当地方言而闹了不少笑话。
(二)形成原因
首先,没有形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和氛围。周围的人包括政府机关人员在生活和公务的公众场合几乎都是说的四川话,如果有某一个人说的普通话,要么是外地人,要么被人视为“炫技”作秀会遭人白眼。这就造成不会说的不愿学,会说的不愿说。在这样的氛围中,当地的政府机关也没有把“公务人员带头讲普通话”落到实处,引起足够重视。
其次,公务人员讲普通话的能力水平欠缺。除了在校时专业学过的人外,大部分的公务人员普通话都不合格不达标。讲“川普”又可能成为周围人的笑柄,特别是年龄大点的60后、70后因为文化水平等原因,其普通话的“川味”更浓了。
再次,普通话的专业培训较少。在政府机关,很少有普通话专业培训。公务人员没有专业的培训普通话的机会,没有专业的指导,普通话的水平标准就很难提高。
最后,普通话没有纳入强性要求和硬性考核。特别是在基层,面对当地人较多,普通话就没显得那么重要。没有强制性要求公务人员必须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也就没有把推广使用普通话纳入单位和干部个人的工作考核。
(三)优化举措
循序推进,避免一刀切。对于普通话在公务人员内部推广,不能只负责下硬命令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当前的公职系统中还有很多土生土长的70、80后等,让他们在短时间全部使使用标准普通话的难度较大,需要一步一步的在各个场合循序渐进的推广,并逐步将普通话作为考核公务员能力水平的内容之一。
营造氛围,给予安全感与重视度。有的工作人员会担心普通话不标准、有口音的情况而不愿意说,要破除他们的“恐惧感“,可开展活动、比赛营造氛围培养说普通话的习惯,开展普通话专业培训,会议等公务场合必须说普通话,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让更多的人愿意说、不怕说。
【拓展延伸】
1.2021年9月15日,“莆田疾控”发消息称,请广大莆田市民接到配有“福建疾控”“福建疾控流调”字样的来电时,务必积极配合。此外,“莆田疾控”还建议民众接听电话时尽可能使用普通话。因为“我们的流调组员可能听不懂方言”,他们是从全国各地前来支援的疾控人!
2.2021年3月,重庆市江北区华新街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在进行防诈骗知识宣传的过程中,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加之群众有过被骗经历,而被群众当成了诈骗分子,最后由派出所的同事回拨了电话进行解释,才消除了误会。
- 上一篇:每日时政解读服务创新篇:强弱冷车厢任你选
- 下一篇:每日时政解读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