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报道,在基层,存在一些这样的年轻干部:明明只有三四十岁,干起工作却抱着五六十岁的“老同志心态”——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找不到激情。年纪轻轻却总是摆出一副熬日子、盼退休的架势,严重影响基层工作运转。
基层干部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年纪轻轻就盼着无功无过等退休,正是年富力强的好年纪,就人未老心先衰,这种状态既会影响员工本人的工作效率,也会阻碍基层工作的推进,长此以往还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和形象。而基层员工“混日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无功无过,安于现状。只要工作过得去,差不多就行了,多劳也不多得,何苦给自己背重担。第二种,轻慢敷衍,简单应付。工作简单,只顾眼前无大错,不管后续的结果,常在工作中采取一些短视措施。第三种,即墨守成规,不够灵活。上面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只为文件不问事实。第四种,选择执行,见机行事。对领导交办的任务“选择性执行”,对自己有利的、能糊弄的就执行,其他的能推就推、能拖就拖。第五种,工作消极,不愿创新。不思进取,不图创新,只等任务找上门,不会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出现基层干部熬日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工作压力大,情绪压抑。基层工作者是最贴近老百姓的人,就像一块夹心饼干一样,“领导骂完百姓骂,受气”,偏偏他们的委屈还无处诉说。长此以往,难免情绪压抑,心态失衡,工作态度就会发生转变。第二,职业晋升难,没了斗志。基层工作人员基数大,但是晋升渠道窄,名额有限。很多人干了一辈子都还是个普通科员。事没少做,机会却没多少,长此以往,必然会产生受挫感,等看到晋升无望,自然选择“躺平”。第三,物质保障少,没有获得感。由于各地发展情况不一,经济水平不同,一些基层工作者每月两三千的工资,时时显得自己囊中羞涩,因此不愿承担更多责任,也不愿干更多的工作。
基层工作是政策实施落地的最后环节,而基层工作者也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事关百姓民生。因此,解决他们的顾虑,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尤为重要。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正确认识职业生涯。除了要从思想上加强引导,于基层人员个人而言,也要清晰地认知,在选择成为公职人员的那一刻,就必然要考虑到后期待遇,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成为人民公仆那一天起,就要有为民服务的意识和决心,若是因为压力和挫折就选择“得过且过”,这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民众的不负责任。其次,根除形式主义,给基层减负。根除形式主义、留痕主义,推动工作求真务实。不要让治理空转、形式主义泛滥消磨年轻干部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然后,拓宽晋升渠道,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完善考核机制,畅通晋升渠道,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铲除“熬日子”的土壤,种下“干出头”的希望,才能倒逼基层干部甩开膀子、干出样子。最后,提高物质保障,提升积极性。注重从制度机制上保障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的经济待遇,根据工作年限,提供工作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