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公招 >  阅读资料 >  学科知识 > 

《美术学科知识》:美术名作赏析(一)

2022-03-23  | 

一、《洛神赋图》

基本信息: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原画横572.8cm,纵27.1 cm)

创作背景: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作品内容: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1)第一段描绘了黄昏时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休息。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凌波而来。

2)第二段描绘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时的情景,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3)最后一部分描绘了就驾启程,表现洛神离去后,曹植对她的深切追忆与思念。

艺术特点:

1)顾恺之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哀,画面奇幻而绚丽,情节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飘逸浪漫、诗意浓郁的气氛。

2)从表现技法上来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风格古拙,结构简单,状物扁平。一座座山峰排列的状态,即所谓“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山水色彩极少运用皴擦,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体现近实远虚的空间关系。

意义价值:

《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二、《步辇图》

基本信息: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绢本设色,记载松赞干布遣使人长安的历史事件,该画纵 38.5厘米,横 129.6厘米。

作品内容:

1)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

2)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地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

艺术特点:

1)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喜庆代前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这幅图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

2)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

3)从构图的角度,作者将画面分割成两部分,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动一静,一张一弛。

意义价值:

记录了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的历史场面,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三、《人面鱼纹彩陶盆》

基本信息: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为新石器时代前期半坡文化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

作品内容:

1)陶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

2)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两个人面之间有大鱼相互追逐。

艺术特点:

1)《人面鱼纹彩陶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构画手法大胆夸张。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大鱼的鱼身以斜方格为鳞,鱼头与人嘴外廊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2)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整体图案显得古拙、简洁而又奇幻、怪异,富有律动感,充满了生气。

意义价值:

《人面鱼纹彩陶盆》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作品,国家文物局在2016年将人面鱼纹彩陶盆列人《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四、《舞蹈纹彩陶盆》

基本信息:

《舞蹈纹彩陶盆》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为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为水器。

作品内容:

1)陶盆腹部呈弧形,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

2)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

3)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

艺术特点:

1)舞蹈纹以单色平涂手法表现出类似剪影的效果,人物造型简练明快,动态活泼,反映出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

2)用笔飞动流畅,线条奔放娴熟,而且构图极佳,人物的舞蹈动作描绘得十分正确,舞姿绰约,有强烈的动态和节律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意义价值: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属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8月列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五、《人物龙凤图》

基本信息:

《人物龙凤图》是战国时期佚名创作的一幅绢本淡设色画,该画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

作品内容:

1)《人物龙凤图》表现的是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画中右下方有一位侧身而立的中年妇女,阔袖长裙,双手合十像在祈祷。这个妇女头后挽着一个垂髻,上面系有装饰物,长衣拖地,服饰庄严华丽,人物体态婀娜。

2)妇人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尾羽向上卷起。左侧是一条体态扭曲的龙正向上升腾。

艺术特点:

1)这幅绘画用流畅挺劲的线条进行勾勒和物象造型,线条极为概括洗练,刚健古拙,沉凝有力,造型生动,具有相当的艺术表现力。

2)全幅线条虽然颇为简括,但变化非常丰富,疏密对比、粗细对比恰当、自然。如凤、龙用线对比、很有特色。凤鸟之用线,明显比龙纹丰富、变化得多,线条主要突出凤的动感造型和优美姿势的表达,在疏密对比上也加以留意,详略得当。

意义价值:

该画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金标尺教师招聘交流群

领取 备考资料

金标尺

扫码加入 教师公招备考交流群 ,随时随地了解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