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重庆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哪些对策不能选。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备考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重庆金标尺教育。
在做重点归纳题的过程中,大家是不是发现,在选项中会经常出现一个“熟面孔”——对策项,一说到对策,同学们是不是又能想起一句熟悉的话了,那就是“对策是重点”。之前我们讲过,一般情况下我们要优选对策,所以很多同学在做题的时候,看到对策就想,哎老师说的对策是重点,然后秒选对策,最后就会发现,有些题,选项中明明出现了对策,但是正确答案却是文段的问题概括,又或者是选项中明明有几个对策,为什么偏偏选这个,不选那个。这就让不少同学犯难了,到底什么对策能选?什么对策不能选呢?今天呢,我们就给大家讲讲,哪些对策不是对的,咱们不能选。
一、“无关”对策不能选。
“无关”对策,顾名思义就是与文段无关的对策,即选项的对策并不能针对性的解决文段的问题。比如,文段强调的问题是“我国的制度反腐执行力不够”,那问题的针对性对策应该是“我国的制度反腐执行力需要加强”,如果选项中的说的是“我国的反腐制度需要完善”,那该项虽然是对策项,但是并不是正确答案,因为文段的问题是“制度反腐执行力不够”,而非“制度不完善”,即该项并不能针对性的解决文段问题,为无关对策,不能选。
例: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导致部分考生视艺考为进入高等学府的“绿色通道”或迅速成名的捷径,于是扎堆报考、突击报考等现象也就随之出现。另外,由于高中教学与艺考不能有效衔接,一个巨大的艺考培训市场应运而生,但市场内部存在行业垄断、恶性竞争、干扰院校招考正常秩序等乱象,破坏了艺术类专业招生和培养的健康生态。对此,教育部门应针对时弊,对艺术类专业招生加强规范,严格入校管理,进一步完善优化招录程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艺考”不等于“易考”
B.艺术类专业招生亟待规范
C.艺术人才更需提升文化素养
D.教育部门应多举措促进艺考公平
【解析】意图推断题。文段首先指出由于成绩要求相对较低,部分考生将艺考视作一条捷径,导致出现了扎堆报考现象;接着通过“另外”引导并列,指出艺考培训市场出现行业垄断、恶性竞争、干扰学校招生等问题,破坏了艺术类招生和培养的健康生态;最后通过“应”提出对策,指出教育部门应对艺术类招生加强规范,严格入校管理,进一步完善优化招录程序。因此,文段为分总结构,重点在对策上,强调教育部门应规范艺术类专业招生。对应选项,B项为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艺考’不等于‘易考’”为问题表述,非文段重点,且仅为“另外”之前的内容,仅为问题的一方面,表述片面,排除;C项,“艺术人才更需提升文化素养”虽然也是对策表述,但是文段并未提及艺术人才文化素质低这一问题,即该项并没有针对性,并不能解决文段问题,属于无关对策,排除;D项,“教育部门应多举措促进艺考公平”虽然也是对策表述,但是文段并未提及艺考不公平这一问题,文段说的是艺术类专业招生不够规范的问题,即该项并不能解决文段问题,属于无关对策,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项。
虽然该题的B项、C项和D项均为对策表述,但通过C项和D项的对策反推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这两项对策所针对的问题在文段中并未提及,这就属于无关对策,就不能选啦。所以,当选项出现对策时,我们在确定其是否为正确答案的时候,可以通过对策去反推问题,看看该对策所针对的问题,在文段中是否出现。
二、“片面”对策不能选。
前面我们讲到“无关”对策不能选,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即通过对策去反推问题,发现问题在文段有出现,就选择了该对策,最后发现还是错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了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另一种情况了,即“片面”对策咱也不能选。
“片面”对策顾名思义就是表述片面的对策,即文段中的问题是两个或者多个,但是对策只能针对性的解决其中一方面的问题,那这就属于“片面”对策,当选项中同时出现了一个概括全面的问题和一个表述片面的对策,那就要优选更为全面的问题表述了。咱们需要记住一点,契合文意是重中之重,不管什么题都要优选最契合文意的!
例:现在很多人形成了一种习惯,要找什么问题、线索、资料,不假思索就去打开搜索引擎。可是网上的信息往往真假参半,怎么能不加考辨就当作研究的依据呢?再说,这种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行为,并不助于思考力的提升,反而可能形成“偷懒”的惯性。人们理解某种事物,往往需要逐步去了解和熟悉,这过程可能有许多感性的认知,是重要的积累。如果过多依赖网上的结论,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碎片化思维不利于人们感性认知的形成
B.人们应增强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辨识能力
C.过于依赖互联网会阻碍人思考的重要和广度
D.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和途径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现在很多人形成了通过上网搜索的方式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接着通过“可是”引导转折,指出这一行为存在的弊端,即网上真假参半的信息不能不加考辨就当做研究的依据;随后通过“再说”引导并列,指出另一弊端即可能会让人形成偷懒的惯性;然后指出理解和思考的过程很重要;最后通过反面论证指出,过多依赖网上的结论会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因此,文段重点强调的是过度依赖互联网的弊端。对应选项,C项“会阻碍人思考的重要和广度”是对问题的全面概括,契合文意,当选。A项,“碎片化思维”偏离文段重点,文段重点强调的是过度依赖互联网的弊端,且“感性认知的形成”无中生有,文段并未提及,排除;B项,“应增强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辨识能力”虽然为对策项表述,但其仅能针对“再说”之前的问题,不能解决文段的全部问题,表述片面,排除;D项,“改变”表述不明确,文段明确指出了人们过度依赖互联网,且偏离文段重点,未提及过度依赖互联网的弊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项。
所以以后咱们做题的时候,不止要通过对策反推问题,看文段中是否有这个问题,还要看文段的问题有几个,该对策是否能涵盖全面。
总的来说,就是面对对策项咱们不能盲目选,一定要去分析文段和选项是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