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一则与彩礼有关的事件引发了不小关注。某网络平台上,有匿名用户描述了一个从相识到相恋、再到因彩礼未谈拢而分手的故事。其中,“前女友的父母索要1888万天价彩礼”“给亲戚每人十万元红包”等夸张细节,引来不少人关注。1月12日晚,澎湃新闻注意到,疑似发布“1888万彩礼”文章的知乎“匿名用户”,在知乎原话题“大家觉得江西的女生怎么样”下面发表致歉声明,表示此事系其杜撰;1月13日,知乎发布社区公告:“1888 万天价彩礼”发布者承认杜撰事实,账号被永久封禁。至此,这桩由“编故事”引发的“彩礼闹剧”正式落幕。但是,由此引发的讨论与争吵,却仍在舆论场上留下了一地鸡毛。
在与年轻人婚恋问题相关的讨论中,“天价彩礼”从来都是热点话题。作为一种民俗传统,彩礼既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成因,也有脱离时代的不合理一面。但是现实槽点不应成为编故事的卖点,如果为了吸引眼球让某个地方“躺枪”,既违背了真实性原则,误导了视听,也是一种不尊重。为制造噱头虚构故事消费大众情绪,既不地道,也可能涉嫌违法。
说到底,不论是编出这种故事的人,还是那些相信和传播这种故事的人,其主要动机都是对“天价彩礼”现象不满,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人的共鸣。从实际情况上看,他们的目标也确实得到了暂时性的实现。但说到底,没有任何一种立场值得用谎言维护。即便是“反对天价彩礼”这种普遍共识,也不该建立在“造谣引战”的基础之上。对此,理性的网友还需时刻保持媒介素养,审慎甄别网上信息真假,切莫因为某些信息符合自己的想象与观点,就对其偏听偏信。这既能防止我们被“编故事”的人牵着鼻子走,也能让舆论场更加干净,促成更有质量的公共讨论。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彩礼的结,要用情感来解,也要靠理智来化,还需久久为功。一要保障资金,让移风易俗可持续。经反映,推行婚事新办不是没办法,而是部分乡镇和村庄重视不足,缺乏工作积极性,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调动基层自治组织参与的热情。以广昌县为例,如群众对理事会成员的满意度达到优良,理事会成员一场婚事还能得到200元的误工补贴。二要完善服务,搭建婚恋信息共享平台。很多村级层面建立信息库存在资源不足、覆盖面窄等难题,可以建议在更高层面搭建信息平台,探索“点单媒人”等功能,便于农村单身男女认识、交流。三要党员带头,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导示范作用。要鼓励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并通过探索村民理事会做媒等方式,淡化媒人的盈利色彩,增强基层干部的信誉度和凝聚力,减少因彩礼而产生的民事纠纷。
当然,这起事件还应成为一个教训,提醒我们:不论我们持有何种观点,最好都不要乱编故事,打开“后真相时代”的“潘多拉魔盒”。归根结底,只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真诚讨论,才能让真理越辩越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