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大学、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公共卫生应急科普能力建设与提升”专题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在本次专题论坛中,与会专家们围绕国内外公共卫生应急科普能力的前沿议题,为提升公众的应急科普能力,增强公民对公共安全和风险防范的意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共卫生应急科普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科学、准确、及时的应急科普是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升人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整体应急响应能力,可以说是意义重大。
第一,增强公众健康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公共卫生应急科普可以教授公众正确的健康保护知识,如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提高公众对健康的认知和意识,同时也能让人们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第二,提供正确信息源。公共卫生应急科普可以提供准确、科学的信息,帮助公众了解疾病的真相,避免盲目相信谣言和不实信息,从而降低恐慌和困惑的程度。
第三,强化协作和应对能力。公共卫生应急科普可以增强公众在应对疫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协作意识和能力,提高社区、团队和个人的应急响应效能,减轻疫情或危机造成的损失。
那么我们又要如何做好应急科普能力建设与提升?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多元化科普内容。可以利用各主流媒体、社交媒体、传单、海报等形式广泛推广科学的公共卫生应急知识,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症状、防控措施等。同时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地提供丰富多样的科普内容。如可以开展公众健康讲座、健康教育活动、在线科普讲解等,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卫生应急的学习需求。
其次,加强科普团队建设,合理利用新技术手段。建立一支专业、有经验的公共卫生应急科普团队,包括医学专家、流行病学家、健康教育专家等。他们能够根据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提供专业的科普知识,解答公众的疑问,及时反馈社会舆情。此外,也要利用新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将科普知识传播更高效、更准确。可以开发科普手机应用程序、建立在线问答平台等,方便公众获取科学信息和解答疑问。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持续跟踪和更新知识。公共卫生应急科普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各国相关机构和专家分享经验和信息,及时跟踪最新的科研进展和疫情动态,更新科普知识。同时,还应建立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