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江西一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的视频在网络传播。随后涉事学院及市场监管局发布情况通报称,饭菜中的“异物”经当事人确认为鸭脖。在得到“是鸭脖”的回应后,此事迅速引起舆论发酵,大量网友坚持认为异物是老鼠头。
6月17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6·1”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结果公布,经江西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多方查证,判定学生在食堂吃出疑似为“鼠头”的异物,就是老鼠类啮齿动物的头部。相关责任单位、涉事企业和责任人正接受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是“鸭脖”还是“鼠头”,调查难度本不算大,却让一所学校一个地方陷入层层舆论旋涡,到最后惊动多个省级部门联合调查,其根本问题是涉事学院及市场监管局将涉及食品安全事件“大题小做”,不实事求是、处理态度敷衍塞责而令公信力蒙尘导致。
具体来说,一方面,民生无小事,食品安全重于天,绝不容有半点糊弄。公众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更加关注,因此如何解决好食品安全这道大题,从事前预防到事后处理都容不得丝毫马虎。另一方面,作为官方单位,将食品安全当做儿戏、将调查研究当做儿戏。这已经不仅是食品安全的问题,是与调查研究之风背道而驰的问题,是政府公信力受损的问题。
当然此次事件最终得到妥善处理、水落石出,也体现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以及公众的声音起到了推动问题解决的作用。同时,省级部门对事件的调查态度值得肯定,他们组成联合调查组,迅速作出判定,表明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步走得不够用心,后面的每一步都会被动。而如果步步走错,所引发的不信任感就会“积重难返”,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难以消除,倘若基层单位扣不好第一颗扣子,基层公信力不复存在,那么以后会有更多小题大做、大费周章浪费政务资源的事情发生。
针对此次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发力:
第一,要加大对食品生产和供应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抽检和监测,确保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可靠。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第二,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对公众围观的热点事件,不能只靠一句简单的“结果是什么”来回应,更要呈现调查的过程、细节和证据。
第三,对于触碰食品安全红线的惩处,不应只是停留在涉事的门店,对于监管不力的单位也应依法惩处,唯有不敢碰的强大震慑效能与不能碰的刚性制度约束打出一套组合拳,食品安全才能取得更大的治理性成效。
最后,也应建立更加畅通的监督反馈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形成多方共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