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一些大学毕业生开始上街摆起了摊。他们不卖货、不做咖啡,而是提供“付费聊天、咨询”服务,其中,既有名校的哲学硕士解答“人生意义”,又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开展心理“聊愈”,还有美学硕士提供“摄影、哲学、美学咨询”,引发舆论对“知识摆摊”的关注。
“知识摆摊”说到底就是一种知识付费服务。无论是66元帮人解“人生的意义”的哲学硕士,还是支着心理疗愈摊安抚小情侣分离焦虑的应用心理学毕业生,或是拍照送法律咨询服务的实习律师,他们都是靠内容、学识创造精神财富、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同时获得报酬。
一方面,这种“知识摆摊”,其实是一些青年人了解社会、与社会初接触的一个窗口。不仅有助于学生走出校园、近距离感受生活的样子,而且可以让阅历尚浅的年轻人与外部世界建立更多联结。另一方面,也有人是因升学或求职路上遇到挫折而选择“知识摆摊”。对他们而言,摆摊是一种转移注意力、调节情绪的方法,也是一个在困境中沉淀、寻找适合自己的前进方向的过程。
不过,叫好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知识摆摊”目前收入并不稳定,新奇的服务或许能吸引一时的眼球,但能否成为一门可持续的生意或职业,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要想站稳脚跟持续盈利,要实现对顾客的高度负责,这些都需要“大学生摊主”们坚持不懈地学习提升,掌握更加过硬的专业知识。
不过,叫好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知识摆摊”目前收入并不稳定,新奇的服务或许能吸引一时的眼球,但能否成为一门可持续的生意或职业,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要想站稳脚跟持续盈利,要实现对顾客的高度负责,这些都需要“大学生摊主”们坚持不懈地学习提升,掌握更加过硬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