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熊猫界”不太平静,发生在江苏南京紫清湖野生动物世界“暖暖被打”一事闹得沸沸扬扬:饲养员用竹竿拍打催促暖暖“下班”,合不合适?饲养员被永久禁养,合不合理?围绕这些问题,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过程中戾气不少,甚至有人跑去网暴饲养员。即便涉事动物园出来解释,“这对大熊猫来说连挠痒的力度都不够”,也没能平息舆论风波。
大熊猫憨态可掬,备受国人喜爱。加之近些年直播和短视频流行,更助推不少大熊猫火热圈粉。这份喜爱,也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从动物园拓展到网络社群。但“暖暖被打”这场舆论风波也将一些网友情绪极化、攻击谩骂等非理性特质暴露无遗,让人们看到了病态饭圈文化入侵“熊猫界”的隐忧。
大熊猫是国宝,但也不能是妈宝,大熊猫是流量担当,但不是那些“哥哥不会错”的流量明星,一些熊猫迷不能像饭圈粉丝一样,以失去理智的极端方式去“追星”。一方面,很容易误伤相关从业者,不利于大熊猫保护工作的开展。经此一事后,动物园的压力可能也越来越大,行事变得愈发谨小慎微。而广大饲养员也会更加小心翼翼,毕竟稍不留神可能就会丢工作、遭网暴。另一方面,不利于增强大熊猫的生存能力。作为珍稀动物,大熊猫确实需要额外的呵护,但是过分的关心和刻意营造一种“无菌”、“零伤害”的环境,也不利于增强它的生存能力。凡事过犹不及,科学呵护才能让它们更健康成长。
诚然,追熊猫饭圈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极端行为应批判抵制,但饭圈化并非“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应辩证看待。一是公众自发结群关注“国宝”大熊猫,是爱心的彰显,更是民族荣誉感的体现,“呼吁大熊猫‘丫丫’早日回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二是“熊猫热”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对于当地来说,不仅可以带动相关就业,增加老百姓收入,还能促进文旅产业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不能将小部分极端行为上升到整个群体,否则会将保护熊猫的“爱心”变成“寒心”。
但是对于极端追大熊猫的行为需要多方合力抵制。首先面对公众质疑,饲养园区需要积极回应,但必须坚守专业主义,不能被舆论牵着鼻子走。无论是饲养熊猫,还是对饲养员的管理,都是相对专业的事情,而专业的事情最好由专业的人来做,网友的围观,仅仅是一种参考意见,大可不必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其次作为公众的我们,要更加理智,万万不能盲目网暴、谩骂,只有理性监督才能将对大熊猫的真诚关切正确表达出来,真正暴露出饲养问题,优化大熊猫生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