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地方标准《政务服务综合窗口人员能力规范》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其中的政务服务禁用语引发舆论关注。“我不是说过了吗”“找领导去,我管不着”“你看不懂汉字吗!”之类的不文明服务用语将被禁用。
基层服务关涉民生,很多人对政府的直接印象,就来自于这些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良好的服务态度,认真的服务精神,为民服务的宗旨,应当体现在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中,越是细节之中,越应该用心做好。一方面,“话风”不仅见修养、见作风,还关乎政府形象;另一方面,言为心声,“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背后往往是“事难办”。
因此,北京此次出台《政务服务综合窗口人员能力规范》也是大势所趋。种种细节让我们看到为民服务的诚意满满,也让民众看到了有关部门改进工作人员作风、提升服务态度的决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近年来,各地都在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多跑一次”“一窗办”“马上办”等渐成常态,窗口办事效率大为提升。“速度”和“温度”是政务服务的正反面,缺一不可。越是追求“加速度”,越要重视“升温度”。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窗口人员的“话风”就是政务服务的“温度计”,与群众的满意度、政务服务的质量直接相关。
如何提升基层公务人员的形象,增进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互信,是一门学问,值得相关部门与有关人员细细琢磨。首先,以规范文件的形式,确定公务人员言行举止的边界,真正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在日常工作的点滴细节中。就像这次北京的做法一样,将禁用语写入规范,上升为地方标准,传递出政务服务“优”无止境的理念,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再者,提升窗口服务人员的文明程度,培养其专业素养。窗口人员就应树牢“窗口意识”,一言一行都要讲文明、守规范,不能让个人性格、情绪等因素影响服务质量。
应当承认,窗口服务人员也是普通人,也会有日常情绪的变化,因此窗口人员也需要减压,需要社会的包容和理解。但是,从政务标准和服务专业的层面看,不把个人不良情绪宣泄给服务对象,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也是职业的基本要求。
在公务人员转变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趋势下,窗口服务人员更应该拿出精益求精的态度,从一个真心的微笑、一句温暖的祝福语开始,在点滴细节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服务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