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以倡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青少年时期本该是人生中最纯粹、最阳光的阶段,但是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分年龄段来看,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有部分孩子长期处于情绪低谷。
此外,“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这些现实而残酷的数字背后,是不得不正视的严峻事实:青少年正遭遇“心理危机”。
大人们总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小孩子无忧无虑,能有什么过不去的。”但所有这些烦恼,却实实在在是青少年们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的抑郁,一直被严重低估。
第一,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患上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成长于不良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中的孩子表现出较多的抑郁症状。青少年抑郁与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之间存在明显相关,且女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情绪。父母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保护、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等等,这些都可能引起青少年抑郁症状。而那些生活在给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关爱的家庭的孩子,其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第二,学习压力过大,锻炼机会过少。青少年时期,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的人格还没有完全的形成和强大,加上繁重的功课,不停的考试,面临中考、高考的逐级筛选,会令青少年承受过重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双减政策下发前,不少孩子的课后时间被各种补习兴趣班和家庭作业所占据,体育锻炼和放松心情的时间过少。这些都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主要因素。如今双减政策的出台可谓是及时雨,有效的将孩子们从课外辅导机构中解救出来,增加了孩子户外运动的时间,减少孩子的内卷。对青少年放松身心,释放抑郁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第三,青少年本身的高敏感心理。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心理状态会比其它时期更敏感一些,他们会非常在意同学、老师、家长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那些不好的看法,会使他们对自己产生质疑和否定,对其形成心理伤害。同时,在这个时期,孩子们也会开始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当他们感受不到存在的意义时,便容易造成抑郁。
青少年是最朝气蓬勃的一个群体,也是全社会的希望所在。可是,当下却有如此多的青少年受到抑郁症困扰。这一现象除了会带来情绪和思维变化外,青少年甚至会做出自残轻生的举动,因此,要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就不能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为保护盲区,更不能让青少年抑郁症成了“成长盲区”。
要让青少年能够走出心理困境,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首先,家长一定要有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注意尽早识别孩子心理状况的异常,学会寻找与他们相处的正确方式。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往往比成人抑郁症更具有隐蔽性,产生的负面情绪以及导致的严重后果却容易被忽略,很多孩子认识不到自己存在情绪障碍,不少家长对此也不以为然,有些家长与孩子还讳疾忌医,甚至对心理疾病感到羞耻,不好意思向人提及,这样就延误了对心理疾病的及时干预与治疗。重视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家长不能讳疾忌医。
其次,学校教育也要补上挫折教育和心理疏导的教育短板,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做好青少年健康服务,引导与帮助青少年端正价值观与人生观。在中小学校园里,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工作的主体。学校应该重视对心理教师的培养,让他们成为学校心理工作的引领者、学生的陪伴者和家长的支持者。
最后,在治疗方面,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医生的帮助对于抑郁的康复很重要。在青春期这样一个关键阶段,抑郁恢复时间和程度,对于以后的学业和复发率有很大的影响。虽然孩子和家长可以做很多事情来改善情绪,但医生的帮助可以帮助我们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恢复程度,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