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通知公布遴选确定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并在系统内推广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通知中明确要求,中小学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
当前,各地中小学下午放学早,与家长下班时间错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课后接送、学习、看护成为家长操心的现实难题。此前“三点半难题”的解决办法,多数是家长自己想招,要么请老人照料,要么雇佣保姆,要么四处找托班。如此,不仅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需要额外支付托管、补习费用,亦令教育减负的效果大打折扣,反而更加严重。因此,学校适当延长在校时间,将课后服务与下班时间衔接上,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难题,亦是回归教育的公益本质。
从看管学生的角度看,最好是将学生放在学校内,由老师代为托管照顾,不仅环境适合、安全周到,有老师在能够管得住学生,家长也更放心。此前,多地已经做了试点工作,采取了多种措施,将离校时间延长至下午五点半、六点等,中小学生可以在学校写完作业,参加丰富有趣的活动课,比如艺术兴趣班、体育锻炼等。教师因此增加了工作量,延长下班时间,产生了费用,则由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家长缴纳一部分费用,向学校统一购买课后服务。
将校外托管转移至学校课后服务,乃是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试点地区的实施效果来看,受到了各地家长的一致赞赏,认为政府和学校在履行职责,为家庭分忧,给全面推广提供了良好的经验。此次,教育部要求各地解决“三点半难题”,将课后服务时间与下班时间衔接,就是借此督促各地学校主动承担教育公益责任,把学生尽可能留在校园内,减轻家庭负担。
课后服务要坚持底线原则,学校不能借此机会开展超前教育、“补课”、“刷题”等,从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后服务应以素质教育为主,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为学生安排合理的阅读、体育锻炼、艺术培养、科学兴趣、拓展训练等,以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真正享受学习的快乐时光。
当然,做好课后服务意味着学校、教师所要承担的责任更大了。尤其是广大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此,要求各地加大教育投入,改造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体育场、综合实践活动室场所,以满足课后服务的基本需要。同时,各地要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给教师应有的补助,充分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这也是课后服务高质量、持续开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