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十分钟”,是很多中小学生最开心的时光,在大家的印象当中,课间十分钟同学追逐奔跑、打打闹闹,欢声笑语响成一片,是学生时代的常态。但近些年,在不少地方的中小学校,这“课间十分钟”似乎越来越安静了。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而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比例达到77.2%,高于初中的比例69.8%。
众所周知,学校设立“课间十分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紧张、疲劳的课堂上课之后有一个“缓冲期”,通过这短短的十分钟时间,既可以上个厕所、喝口开水,又可以在教室外活动活动筋骨,放松放松眼睛,这既利于消除紧张、疲劳症状,又利于提高下一节课的学习效率。
现在的“课间十分钟”变得沉闷,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学生安全问题。学生在校的安全始终是学校领导和老师最担心的“头等大事”。由于学生年纪小,又好动,加之是非辨别能力较差,万一在课间十分钟里出了安全问题,一来怕家长“无理取闹”,二来怕影响学校“声誉”。因此,很多学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课间十分钟”给“没收”了。其二,教学质量问题。现如今,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领导,依然视“质量”为生命线,几乎天天在大会小会上把教学质量挂在嘴边,因而老师迫于教学质量的压力,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压”学生、“逼”学生,从而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便成了一种“常态”。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普遍下降,近视率不断攀升,令人担忧。最主要原因还是学生的运动时间不足,缺乏在户外自由玩耍、游戏的体力活动,眼睛长时间局限在课堂内,也未能充分休息,缺少在自然光下的活动。为了增强学生们的体魄,控制近视率,不仅要开足体育课,还要保障正常的课间活动,让中小学生利用课间10分钟锻炼身体、愉悦心情。
要把“课间十分钟”真正还给学生,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正视“安全观”和“质量观”。学生的安全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为了“不出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以“牺牲”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来确保。同时,教学质量也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能仅靠“挤占”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来提高教学质量,而应向效率要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应有“学生视角”。“课间十分钟”是学生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领导也好,老师也罢,都无权剥夺。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和老师,应多些“学生视角”,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切实为学生的健康着想,为学生的权利着想,把“课间十分钟”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这才是学校对待“课间十分钟”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