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的人生于富贵,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却不一定有多大成就;有人生于贫困,在恶劣的环境中却能有所作为。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宫刑而作《史记》,这说明什么( )?
A.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B.环境推动和制约人身心发展水平和速度
C.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D.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
【金标尺答案】D
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但是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宫刑而作《史记》”都是人对环境能动作用的体现。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项。
2.从碎片化、孤立化应用为主的起步阶段,迈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的新阶段,物联网大规模爆发式增长的序幕已经开启。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联网车辆发展迅猛,正是物与物、物与人加速连接的_____。物联网将信息化与传统领域重要融合,也在重塑生产组织方式,_____产业形态。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诱因 调整
B.条件 创新
C.结果 构建
D.印证 变革
【金标尺答案】D
实词辨析题。第一空,根据文意,智能硬件等事物是在物联网大规模爆发增长的背景之下产生的,是“物与物、物与人加速连接”的结果。对应选项,C项“结果”、D项“印证”符合文意,保留。A项“诱因”、B项“条件”置于文中属于因果倒置,排除。第二空,待填词与“重塑”构成并列,表示重大变化之意。对应选项,D项“变革”指改变革新,符合文意,当选。C项“构建”指开始成立,侧重从无到有,而文段侧重“产业形态”发生重大改变,并非从无到有的成立,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D项。
【文段出处】《物联网,让生活充满“智慧”》
3某事业单位有职工100人,其中,正式在编职工与非正式在编职工人数之比为4∶1,且正式在编职工中管理岗与非管理岗人数之比为3∶5,则该事业单位非正式在编人员和管理岗共有多少人?( )
A.38
B.56
C.50
D.112
【金标尺答案】C
和差倍比。
解题重点:通过比例求出具体人数。
解题过程:根据“某事业单位有职工100人,其中,正式在编职工与非正式在编职工人数之比为4∶1”,可知正式在编职工有100÷5×4=80人,非正式在编职工有20人,再根据“且正式在编职工中管理岗与非管理岗人数之比为3∶5”,可知正式在编工中管理岗有80÷8×3=30人,故该事业单位非正式在编人员和管理岗共有20+30=50人。
故本题答案为C项。
4.偏利共生,亦称共栖,指物种间相互作用对一方没有影响,而对另一方有益(若对一方没有影响,对另一方有害,则称偏害共生),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情形不属于偏利共生的是( )。
A.双锯鱼在海葵的触手间游动,受到海葵的保护,而其他种类的小鱼若靠近海葵,就会被其触手抓住并被吃掉
B.循蛤的外套腔内共栖着豆蟹,豆蟹在那里偷食其宿主残食和排泄物,却不构成对宿主的危害
C.某种植物能以大树作附着物,借以得到适宜的阳光和其他生活条件,但并不从树上吸取营养
D.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他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肠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
【金标尺答案】D
定义强调:物种间相互作用对一方没有影响,而对另一方有益。
A项,双锯鱼受到海葵的保护,表明对双锯鱼有益,对海葵无害,符合定义,排除;
B项,豆蟹以偷食其宿主残食和排泄物为生,说明对豆蟹有益,不会对循蛤构成危害,说明对循蛤没有影响,符合定义,排除;
C项,某种植物以大树作附着物以得到适宜的生活条件,说明对这种植物有益,但并不从树上吸取营养,说明对大树没有影响,符合定义,排除;
D项,白蚁依靠肠内鞭毛虫分解纤维素,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表明对双方都有益,不符合定义,当选。
故本题答案为D项。
5.随着天气日益转凉,学生家长让学生带了暖手宝到学校,由于教室的插座数量有限,许多家长让孩子自带插排,增加了教室的安全隐患。部分家长在微信群中议论纷纷,有的害怕学生受凉,有的担心学生的用电安全。一时之间,群里争论不休,但最终也没有讨论出结果,家委会的家长代表把问题反映给班主任。如果你是班主任,怎么处理更为恰当?( )
A.搁置争议,建议家委会自行商量禁止携带暖手宝和插排
B.表示自己不便插手,由家委会来全权处理
C.向家长言明利害,学生安全高于一切,提供一些保暖措施
D.请家长在微信群里投票,按照投票结果处理
【金标尺答案】C
本题考查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教室里过量使用插排,且暖手宝本身带有安全隐患,及时向家长解释清楚,保证学生的安全。C项正确。学生安全的问题应该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维系保证,不能抛却教育责任,故A、B、D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