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二、教育思想:
1.“教育”一词的最早出处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的文章——《孟子·尽心上》,文中提到了“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也就是说:“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2.孟子的教育思想
(1)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 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教育目的:明人伦
所谓“人伦” 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
(3)论理想人格: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深造自得”: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
②“盈科而后进”:强调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③“教亦多术”:强调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因人而异。
(5)品德修养的原则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强调自我反省在道德修养方面的重要性。
3.内发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
4.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
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也就是说,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