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王湿婆》
基本信息:
《舞王湿婆》,青铜道像,高约98厘米,宽83厘米。公元七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印度教艺术进入了异常繁盛的时期,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他们和他们的化身大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印度雕像作品中,并以湿婆的形象最为常见。此造像为湿婆造像艺术品中的典范,创作于约公元十一世纪,现收藏于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
作品内容:
这一尊《舞王湿婆》就是湿婆雕像中“舞王相”姿势的典型作品,它被认为是印度湿婆雕像艺术中最富有神秘主义哲学意味的艺术品之一。
(1)面部头饰:头戴扇形羽毛冠,发绺既硬似椎,柔软如带在两旁美丽展开,面有三目。
(2)肢体动势:手为四臂,在燃烧着团团火焰的圆环中翩翩起舞,舞姿被刻画得十分优美,他轻抬左脚,右腿独立于火焰的光环之中,脚踏一个小人,表现出“时间征服者”的意味。
(3)背景装饰:火焰的光环则象征着生成、保存、毁灭的轮回循环过程。整尊雕像十分富于节奏的美感,舞蹈的湿婆被塑造得精美绝伦,显得神采飞扬。
作品背景:
典型的湿婆形象有许多种典型而固定的姿势,成为古代印度宗教和艺术传统相结合的典范。
(1)毁买与重生:在印度教的经典中,湿婆头戴“火焰冠”,是主宰破坏和生殖两种权能的神,生有三只眼和四只手臂。他终年在喜马拉雅山苦修行,学会跳舞,成为刚柔两种舞蹈的创造者,后被尊为“舞王”。
(2)舞蹈:当他翩翩起舞时,三只眼睛睁开,分别洞察过去、现在和将来;四只手臂轻轻舒展,前两臂作印度教典型的姿势,后两只手分别持小效和火焰,同时,雕像还体现了永恒的运动和泰然的神情的统一,辐射状张力和光环约束之间的统一,这种运动中的静止,恰恰符合了印度教中在变幻中永恒的思想。
意义价值: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像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新月是伊斯兰数的象征一样,湿婆之舞是印度文化的象征,湿婆之舞可以成为进入让人目迷五色的印度文化中的一条通幽曲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