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物心理学篇45】罗森塔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全名罗伯特·罗森塔尔,著有《行为研究纲要:方法与数据分析》。1933年3月2日罗森塔尔生于德国吉森,六岁时随家人离开了德国。1956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罗森塔尔最开始研究临床心理学,后来转为研究社会心理学。1962至1999年在哈佛大学任教,1992年出任心理学院院长。1999年自哈佛退休后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 。
主要研究兴趣是人际期望,即一个人对另一个行为的期望本身将导致该期望成为现实。同时他还对非言语交流很感兴趣。2003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心理科学终身成就奖。
主要成就是进行了罗森塔尔实验,发现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罗森塔尔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二)罗森塔尔效应
显然,罗森塔尔的“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因此人们又将罗森塔尔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证明了三个道理:第一,人的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外力“激活”的;第二,信任和期望是“激活”人们智商和能力的基本要素;第三,人才资源贵在开发。前面说的那18名学生是罗氏在各个班随意抽的,因此并非“全都是智商型人才”。然而他们一旦认为自身的价值被发现并被别人重视了,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自豪感又会形成强大持久的动力,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在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罗森塔尔效应是信任和期望心理的共鸣现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领导对下属投入更多的信任和期望,领导与下属就会产生“信任共鸣”,下属就能得以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最佳的工作业绩。许多高明的领导在给下属交办任务时,总是信任地放手让下属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图干,结果下属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超常发挥,工作都干得很漂亮;有的领导布置工作时总是担心下属干不好,反复叮咛,再三嘱咐,结果下属思想包袱很重,工作缩手缩脚,事情办得往往不太理想,个人的才干也遭到压抑。“罗森塔尔效应”还让我们明白了:人才资源是“开发”出来的。罗氏列出的18人之所以后来真的成为人才,一是被罗氏“激活”了他们的“天分”,二是学校和社会都把他们作为“智商型人才”进行了重点的培养,说到底他们是被“开发”出来的。任何“人才”都不是先天固有的,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将普通人开发、培养成有用之才。领导者要充分地信任和理解身边的各类人才、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敢于把他们放到风口浪尖上去摔打,放到重要岗位去磨砺,这样才能使他们迅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