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1日秋季新学期开始,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多种劳动技能将被纳入其中。劳动课如何有料、有趣、有意义,该如何上好劳动课?劳动课是否会纳入升学评价?是否会沦为家长的作业?这些都是需要学校不断摸索完善以及解答的问题。
劳动课重在实践而非理论,因此要避免将劳动课流于形式。近年来,不少学校已经开展了诸如种植,养殖,厨艺,手工,收纳等形式多样的劳动课程,有学校还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将劳动课程办成了学校的特色课,这些先行探索的经验都值得借鉴。事实上,劳动课程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当务之急就是做好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改变观念,正确看待劳动课程。要正确认识到劳动课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劳动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要能助力于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增加生活常识、并且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使学生明白“劳动光荣”的真谛。而学校也不应该将劳动课流于形式,或者片面地追求创新而忽视实际,最后反而将劳动课变成了家长的“辅修课”。然后,实际调研,按需求定制课程。建设劳动课程体系,需要实际调研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分阶段化设置课程方案,然后准备师资力量和教研视频资料。比如小学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分阶且连续地设置课程内容和难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生活劳动到集体劳动再到社会劳动,这些都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年龄,合理安排课程和时间。最后,分类细化,循序渐进融入教学。列好劳动清单,可以将劳动课分为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可以通过实际场景的再现,让学生对劳动课程习以为常,通过虚拟场景的设置模拟,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以及了解劳动的价值。
劳动的过程很重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形成对“劳动光荣”的正确认知,提升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才是目的。此外在今后的探索过程中,还要逐渐破除“唯分数论”的观念,改变和完善相关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家长才会放心配合,学生才会乐于参加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