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招警考试 >  阅读资料 >  面试热点 > 

2025年面试热点及预测:“真医生”搞假科普,“流量病”该如何治?

2025-07-05  |  来源: 重庆金标尺教育
资料背景

近日,“上海网络辟谣”刊文提醒,“真医生”也可能发表伪科普信息。有的认证信息为某三甲医院急救科的医生,在短视频中宣扬“反式脂肪酸的毒性超过了所有食品添加剂”,还有皮肤科医生建议“用几块钱的碘伏来漱口”,甚至医生表示“看手就知道体内有没有癌”。

金标尺解读

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基础。判断科普内容的优劣,关键在于其是否经得起科学验证,而非取决于科普者的身份。部分医生凭借专业身份赢得公众信任,获得平台流量推荐,却在网络上发表漏洞百出的言论,这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首先,误导公众。真医生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其发布的假科普信息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和信任。这些信息可能包含错误的医学知识或夸大的健康风险,导致公众采取不正确的健康措施,进而造成健康风险。其次,损害医生群体形象。真医生搞假科普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医生群体的职业形象,降低了公众对医学专业的信任度。这种信任度的下降可能导致公众在面临健康问题时,对医生的建议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效率。最后,破坏科普生态。假科普信息的泛滥会压缩真正科学知识的传播空间,让公众难以获取准确、有用的信息。这不仅损害了公众的健康权益,也阻碍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利益驱动。不少认证医生背后有MCN机构运作,这些机构通过让医生带货实现商业变现。在利益的诱惑下,一些医生可能放弃职业操守,将科普视为捞金的手段。二是平台监管缺失。部分平台对于医生身份审核认证标准不一,对科普内容的专业对口审核也存在漏洞。这使得一些假科普内容能够上线并误导公众。三是医生个人责任意识淡薄。部分医生在利益的诱惑下,忘记了自己的职业使命和责任,将科普内容视为儿戏,随意发布不准确或误导性的信息。

因此,对这些拥有资质却缺乏责任意识的“真医生”怎么管、怎样管好,成为健康科普领域的新命题。

第一,整治“流量病”,短视频科普内容仍需加强监管。采取技术手段识别“违规文案”、拦截和屏蔽“伪科普”内容,才能维护健康科普的公益性和严谨性。继续加强科普类账号的“专业认证”,定期公示伪科普内容下架量、账号处罚案例等数据,接受社会监督。第二,除了平台加强专家审核队伍的建设,对健康科普内容严格把关外,医疗组织的自我约束和内部监管也不可或缺。医疗机构加强对本单位医务人员及证件的管理,让医学科普真正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第三,监管部门加强对虚假摆拍、宣传的监管力度,防范误导患者带来的社会风险,同时严肃查处医院医生利用职业身份参与医药广告制作与发布行为。唯有切断不正当利益链条,从源头根治“流量病”,才能保障健康科普内容的科学性与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