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卫生 >  阅读资料 >  面试热点 > 

2024年面试热点及预测:让基层走出“好事难做”的困境

2024-07-08  |  来源: 重庆金标尺教育
资料背景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逐步改变了公共服务长期依靠自发供给的模式。基层政府和村社组织为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养老、托育等服务。然而,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他们虽有一颗办好事的心,但常常受限于各种要求难以着手,只能感叹“办件好事咋就这么难”。

比如,东部某村本想因地制宜,利用村里的米厂食堂,为居家老人提供送餐服务,但食堂改造要想达标,需投资约300万元。该村无奈放弃,转而依靠第三方送餐服务。除了老年助餐服务,托育等领域也存在类似现象。如各地对托育机构的房屋资质、消防设施、从业资格认证等都有严格要求,必须达标才能提供服务。

金标尺解读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市场化行为还是政府公共服务,规范制定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各项规定通过严格规范食品安全、消防安全、设备安全、服务风险等,可以防止许多安全隐患,这种规范化的治理方式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规范标准的制定也要切合实际。标准过低,可能为种种隐患埋下祸根;标准过高,则抑制了相关方的参与积极性

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制定过高的标准有部分原因是为了规避自身责任。基层组织一方面需要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在这个过程中背负了越来越大的风险。在压实属地管理责任的治理模式下,一旦老人集中用餐出现各种事故,往往会转化为基层政府和地方村级组织的责任。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无论是养老还是托育,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都有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冲动。

过高的标准不可避免提高了基层服务的门槛和成本,让不少基层单位难以承受。显然,过高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层探索便捷低成本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动性,限制了基层的创新意识和服务能力“好事难做”现象提醒我们,在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时,需要平衡好规范化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的基础上,为基层政府和村社组织松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合理设置规范标准,让基层可以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增强服务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善相关考核办法,给予基层工作一定容错空间,鼓励基层政府和村社组织创新。同时,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鼓励群众更多地参与到村社公共事务中,真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基层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重庆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公众号

查看 招考信息

金标尺

扫码关注 招聘考试公众号 ,随时随地了解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