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涉妇女儿童案件情况指出,近3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最高法强调,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做实标本兼治、惩防并举。近期,已满12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杀人、重伤害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人民法院共审结此类案件4件4人,犯罪人年龄在12至13岁之间,被依法判处10至15年有期徒刑。
随着“河北邯郸3名初中生杀人案”被冲上热搜,让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一些恶性案件对被害人和社会造成严重伤害,品读最高法“近三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的最新通报,更让人触目惊心、忧虑不安。
首先,传递出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严厉态度。诚如最高法所强调的,审判既要成为对失足未成年人惩戒处罚的公堂,又应作为挽救教育的案例。尽管这4名未成年人的年龄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他们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法院在审理此案时,充分考虑了未成年人的特殊性质,采取了特殊的审判方式和程序,但同时也不失对犯罪的严厉打击。这一判决传递出了明确的信息:即使是未成年人,也不能逃避法律的制裁。
其次,传递出了对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的紧迫性。司法大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的涉未成年人暴力案件中,被告人为留守儿童的案件共1835件,占比22.94%。许多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前都缺失家庭关爱和教育。这4名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与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未能有效地履行教育和保护职责,导致了他们的行为失范。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最后,这也让我们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力度,从源头上减少犯罪的发生。三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