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网络水军的“黑生意”。据报道,为躲避平台监管,网络水军机构使用“S蛋”“鱼塘”等某些特定的暗语,大量招募水军,发布刷单接单的帖子,与网络刷手们用暗语联络。中介招人、专职编辑安排发帖内容,刷手们只需要在评论区配合推销、演戏,便成功操控了消费者了解真实信息的途径。
网络水军以“暗语”为掩护,肆意操纵网络信息,这一现象严重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于消费者而言,其行为严重侵犯了知情权。当消费者依据虚假的好评、点赞去选择商品或服务时,往往会遭遇与预期相差甚远的体验,如高价购买到质量低劣的商品,或是享受不到宣传中的优质服务,经济损失与消费体验受损的双重打击接踵而至。从市场竞争层面来看,网络水军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诚信经营、用心打造产品与服务的商家,因不愿参与刷量、控评等不正当竞争,在虚假数据的“排挤”下,难以在搜索排名、口碑推荐中崭露头角,市场份额被那些依赖水军造势的不良商家蚕食,长此以往,将严重挫伤优质商家的积极性,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
网络水军屡禁不止,背后原因复杂。利益驱动是首要因素,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商家为追求短期利益,企图通过水军迅速提升店铺、产品或自身的热度与人气,而水军机构及刷手们受高额报酬诱惑,甘愿冒险参与其中,一条完整的黑色利益链就此形成。平台监管不力也为其提供了生存土壤,部分平台虽有检测机制,但面对层出不穷的暗语、不断翻新的操作手段,未能及时升级技术、完善监管规则,导致监管存在漏洞。同时,法律法规虽对网络水军的行为有所约束,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网络行为取证难、界定模糊等问题,使得违法成本相对较低,难以形成有效威慑。
为有效遏制网络水军,需多管齐下。
首先强化主体责任,筑牢技术防线。平台应加大技术投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重要分析账号行为、信息发布规律,精准识别异常流量与虚假评论。同时建立高效举报机制,对用户举报的疑似水军行为迅速核实、处理,对涉事账号、商家严肃惩处,如限制账号功能、下架商品、关闭店铺等,从源头减少水军活动空间。
其次部门协同发力,加强全链条打击。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需打破壁垒,共享信息,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网络水军产业链进行全链条打击,深挖组织者、获利者,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参与水军活动的各方付出沉重代价,形成强大震慑。
最后加强公众教育,凝聚抵制合力。通过宣传引导,提升网民对网络水军危害的认识,增强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鼓励网民积极举报水军行为,畅通举报渠道,形成全民抵制网络水军的良好氛围,让水军在公众的监督下无处遁形。
网络空间的清朗需要各方共同守护。只有平台严守防线、监管部门严格执法、公众积极参与,才能彻底斩断网络水军的黑色利益链,让网络回归真实、有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与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