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消息,近日,汕头22岁的卢晓丹(化名)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输卵管堵塞微创手术后,被推入复苏室等待全麻苏醒,却因长时间缺氧导致脑死亡。家属向《大河报》记者爆料称,复苏室医护人员未发现喉罩阻塞氧气供应,患者血氧骤降时,报警仪器报警医护人员未及时处理,才造成的这次事故。近日,院方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事件原因仍在调查。目前,家属已向广州市海珠区卫生健康局提交医疗事故鉴定申请,要求医院追责并公开道歉。
在医疗行业,医护人员被赋予了“白衣天使”的神圣称号,每一个判断、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患者生的希望。但此次涉事的医护人员,显然在关键时刻辜负了患者的信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麻木不仁,这不仅违背了基本的职业道德,更是对患者生命的极大漠视。这也警示医学教育不能仅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强化医德与责任意识的塑造,使医护人员切实履行职责,重建医患信任。
乍一看,这似乎只是个别医护人员严重失职引发的悲剧,但往深处剖析,实则是医院管理体系在多环节暴露出深层次隐患,严重影响了医疗安全与质量。要彻底攻克医疗安全这一难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持久战。
第一,医院要痛定思痛,全面排查管理漏洞。优化医疗流程,建立起科学严密、行之有效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对医疗设备的投入与维护力度,确保设备时刻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同时,要重视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职业发展,全方位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二,医护人员要坚守职业道德,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加强自我约束,将医疗操作规范铭记于心,认真履行每一项职责,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用真心真情重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第三,政府要加强监管,全面完善医疗法律法规,让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对医疗事故的惩处力度,对违规的医院和医护人员,依法严肃处理,真正做到“零容忍”。同时,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投入,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让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
第四,社会层面也应积极参与医疗安全保障。媒体应发挥监督作用,及时曝光不良医疗事件,形成舆论压力;相关部门要设立监督热线与网络平台,鼓励大众举报医疗违规,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医院并公开报告;搭建医患交流平台,收集患者意见与建议,反馈给医院与监管部门,促进医疗服务的改进。
医疗安全,生命之盾。各方要严守医疗安全底线,让悲剧不再重演,让每一个走进医院的人都能平安而归,让医疗行业真正成为守护公众健康的坚固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