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资格 >  阅读资料 >  学科知识 > 

《美术学科知识》:呐喊

2023-12-28  |  来源: 重庆金标尺教育

【导读】《美术学科知识》:呐喊,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重庆金标尺教育获取。

《呐喊》

 

基本信息:

《呐喊》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由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于1893年创作,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创作于1893年的第一个版本为蛋彩画;第二个版本为彩蜡画;第三个版本创作于1895年,为彩粉画;第四个版本为油画。

 

作品内容:

(1)背景:画作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一天晚上,蒙克和两个朋友散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是峡湾,又累又病的蒙克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日落时分,云被染得血红,蒙克停靠在栏杆上,疲累难以言说,刹那间,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实则仅响彻在蒙克的内心,蒙克停在那里不安的颤抖着,这样的恐怖与绝望,最终爆发为一种呐喊。

(2)内容:画作的主体是在血红色背景映衬下的一张带有极其痛苦表情的人物,包括奥斯陆峡湾在内的一切都扭曲着,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恶心,但呐喊的并不是人物本身,而是周围的世界。蒙克在1895年版《呐喊》的底部印刷了一短德文:“我感受到一声剧烈的呐喊穿破自然”,其实这幅作品原本的名字为《自然的呐喊》。

 

艺术特点:

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但在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画作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

 

意义价值:

画作中,那张惊惧变形的面孔和强烈冲撞的色彩,一直被看作是现代人苦闷精神的象征,该作品成为了20世纪的经典“表情”,而蒙克的绘画,开启了欧洲表现主义艺术的序幕。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查看 招考信息

金标尺

扫码关注 招聘考试公众号 ,随时随地了解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