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前儿童机体发展与卫生保健
第二节 感觉与运动的特点及卫生保健
(二)“听”的执行者——耳
人耳具有双重功能,既能感受声音,又能感受身体在空间的位置等。
1. 耳的构造和功能
(1)耳的构造。耳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耳廓是我们唯一能看见的耳的部分,主要由软骨组成,表面被皮肤覆盖。外耳道内的皮腺体能分泌一种像熔蜡一样的黏稠液体,称为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黏附灰尘、小虫等异物的作用。耵聍逐渐干燥后凝结成块状,称为耳垢。鼓膜位于外耳和中耳之间,是一层半透明薄膜,厚约 0.1mm,能将声波的振动不走样地传到中耳。
中耳由鼓室和咽鼓管组成。鼓室是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的腔隙,内有三块听小骨,彼此首尾相连形成听骨链,一端连接鼓膜,另一端连接内耳。声波振动鼓膜则带动听骨链,听骨链把声音放大并传向内耳。咽鼓管一端开口于鼓室,另一端开口于咽部。一般情况下,通于咽部的开口是关闭的,当吞咽、打哈欠时,管口张开,使空气进人鼓室,以平衡鼓膜两侧的压力,保持鼓膜的正常振动。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三部分。
(2)听觉的形成。耳廓收集了外界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带动鼓室中的三块听小骨,听骨链将声音传到内耳。内耳的耳蜗感受了振动,并将之转变为神经信息。神经信息沿者听觉传导通路上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即听见了。
2. 学前儿童耳的特点
(1)发育中的耳。学前儿童的外耳道壁尚未完全骨化,外耳道的皮肤娇嫩易受刺激,眼泪、脏水流人外耳道或挖耳朵等均可使外耳道感染,一旦感染还易扩散到邻近的组织和器官。
(2)易患中耳炎。学前儿童的咽鼓管短而宽,且呈水平位,咽部感染时,细菌很容易通过咽鼓管进人中耳,引起中耳炎。因此,学前儿童患急性中耳炎者远较成人多。
3. 学前儿童的用耳卫生
(1)谨慎挖耳
如果学前儿童耳朵里面发痒,应用手指轻轻揉一揉;如果耳垢积得太多,塞住了外耳道,影响其听声,痒得难受,可用棉签伸进去卷几下,把耳垢轻轻地带出来;如果外耳道已被耳坊封堵得又痒又难受,就应找医生帮忙取出。禁止用火柴梗、牙签、耳挖子等为学前儿童挖耳朵,因这些锐利的工具易碰伤外耳道的皮肤,引起外耳道感染:一旦不小心,还有可能戳破鼓膜,造成耳聋。
(2)预防中耳炎
应保持学前儿童的鼻咽部清洁,预防感冒,一旦感冒要及时治疗。教会学前儿童一个鼻孔一个鼻孔的擤鼻涕,否则会将鼻涕挤进咽鼓管,洗头、洗澡、游泳应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积极预防和治疗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及腮腺炎等,减少中耳发炎的机会。
(3)保护听力,应注意两点
第一,防噪音污染。噪音是指让人感觉吵闹或为人所不需要的声音。街道上的汽车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以及电视机过大的音量等都是噪音。50dB以下的噪音环境是比较安静的环境,60dB 的噪音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如果学前儿童经常处于 80dB以上的噪音环境中,听觉就会变得迟钝,严重时可导致耳聋。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应尽量避免噪音污染,如看电视、听广播时音量不能太大,时间不宜过长;不能大声训斥学前儿童等。
第二,不戴立体声耳机听音乐。学前儿童的听觉器官正处在发育阶段,器官组织还很娇嫩,若给他们戴上立体声耳机听音乐,声压直接传递到很薄的鼓膜上,使之异常兴奋,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听觉疲劳,损害听觉器官。因此,禁止给学前儿童戴立体声耳机听音乐。如果给学前儿童欣赏立体声音乐,应将音量调小些,听一会儿就应休息。
(4)发展学前儿童的听力
教师可组织各种有利于学前儿童听力发展的游戏活动,如唱歌、欣赏音乐、辨别自然界的各种细微而复杂的声音等,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听力发展。
- 上一篇:《美术学科知识》:荷石水禽图
- 下一篇:《语文学科知识》:易混成语辨析(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