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行测》试题考情重要分析(副省卷)。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备考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重庆金标尺教育获取。
一、常识判断考情分析
常识判断作为行测考试五大专项之一,题量占比 15%,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一)知识点分布
根据对历年国考试题的剖析,副省级试卷常识判断题量为 20 题,其测查的知识范围集中在政治、经济、历史、人文、地理、科技、法律等几大知识模块,且考查的侧重点也会随着社情的变化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近两年副省级常识判断考查的知识点主要为政治常识和科技常识,其余知识点涉及较少。
(二)命题规律与趋势
1.政治常识
副省级试卷中的政治常识主要考察时政,其他政治理论涉及较少。时政考察题量由2017 年的 1 题上升到最近两年的 7~9 道题,整体占比呈上升趋势。如 2022 年国考中考查了新发展阶段、需求侧改革、“七一勋章”获得者及其事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内容。广大考生在复习时要多加强对国家重大时政的积累。
2.法律常识
除了宪法之外,民法和刑法的考察频率较高,此外要注意新法的考察。副省级卷中法律试题连续两年考查题量稳定在 2-3 道,多考查法律运用能力。
3.经济常识
无论是副省级还是地市级,经济常识在国考常识中的占比均很小,考查频率都不高,主要结合经济生活的现象,考察宏观经济与调控政策方面的内容。2022 年仅行政执法卷考查了 1 道,省级卷和市地级卷均未考查。
4.科技与生活常识
副省级试卷中,科技常识的重点内容围绕物理、化学、生物和科技理论成就展开。科技常识整体来看各部分考点分布比较均匀。一方面侧重考查生活中的科技常识,另一方面常结合重大科技成就进行考查。
5.历史与人文常识
副省级试卷中,人文常识无必考考点,人文和历史两部分内容均为高频考点,知识点涉及广泛。在历史常识的考点中,中国古代历史部分占比较大,如古代战争、重大事件排序、制度、党史;人文常识的考察常涉及作者及其代表作、诗句与其他诗句的结合;文化常识部分常涉及诸子百家、书法、戏曲、建筑、历法等;世界历史部分考查占比较小。此外学科融合性强,例如偏爱将古诗词与其他学科内容(如物理、化学等)结合进行考查。
6.国情与地理常识
地理常识在国考副省级常识中的整体占比较小,高频考点为中国的自然常识和国情社情,环境常识部分很少涉及。此外学科融合性强,例如偏爱将地理常识与古诗词结合进行考查。
二、言语理解考情分析
(一)言语基本考情分析
在国考副省级考试考查的题量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通常考查 40 道题目,在总体量中占比较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其中,逻辑填空考查 15 道,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总共 15道,且片段阅读的考查题量一般情况下会多于语句表达,篇章阅读 10 道。这四类题型考查的方向及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只要备考时能够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并勤加练习,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二)重点题型分析及备考建议
1.逻辑填空
通过数据汇总可知,逻辑填空的考查题量趋于稳定,一直维持在 15 道。其中,成语辨析和实词加成语的综合辨析考查力度较高,考生们应对此予以重视。那么疑惑就来了,到底该如何学习逻辑填空?
首先,掌握逻辑填空,需要了解其高频考点及难点。语境分析是逻辑填空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其中重点词句对应、解释对应及关联关系都考查较多。重点词句对应,需要把握重点词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主题词及总句,因此找到它们足以帮助你理解题干中横线处需要填入的内容;解释对应,则需要理解前后分句语意,因为它们都在对横线处进行解释说明;而关联关系,则较为容易掌握,只需要牢记转折、递进、并列三种关联词语的标志词及各类关系的相应特征便可解题。除此之外,逻辑填空还会将词语辨析混入语境分析中结合考查,对比词语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它的语义,还需要考虑它的词义侧重、搭配、感情色彩及程度轻重。
其次,词语积累不可或缺。试想一下,学会了方法、技巧,但不了解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即便你能够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得出词义,那也于事无补,无法选出正确答案。
2.片段阅读
片段阅读是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基础性题型,是体现理解文意重要性所在的关键题型。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片段阅读的题量稳定在 8-11 道之间,其中找重点的题目(主旨概括题、意图推断、标题提炼题)占比相对较高,因此如何找重点是各位考生必须要学会的解题技巧。
找重点的三大方法:关联分析法、行文脉络分析法、主体分析法。针对前两种方法,考生们需要对各类关联关系典型标志词和非典型标志词、各类分句特征词做到烂熟于心。其中,必要条件关系是高频考点,考到它都会涉及选对策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还是老生常谈,要牢记标志词,关注题干中“必须”“需要”等字眼;其次,关注问题,问题和对策往往伴随出现,看到问题就要去后文寻找对策;最后,文段中若有对策,则正确选项选择契合重点的对策,若仅有问题而无对策,则在选项中寻找针对性的对策,选项中若无对策或对策不具有针对性则选择问题项表述。当然,万事无绝对,有些时候我们不能仅凭关联词找到文段重点,因为关联词引导的句子还会出现在文段中间,我们需要去验证后文是否为分句,是否在为总句服务,还是在引导新话题,这就涉及到了“分总”“分总分”的行文脉络,这两类行文脉络也是常考的文段形式。当你能够找到总句且读懂总句时,你还需要对比选项,对比选项是否契合重点,是否包含主体,是否表述明确且全面,从而达到优中选优的目的,而主体分析法就是帮助读懂总句、对比选项的方法。
3.语句表达
语句表达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性最强的题型,且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语句表达的占比逐渐提高,因此这种手到擒来的分数,岂有不拿的道理?语句表达的三种题型各有各的技巧,语句排序需要从选项入手,判定首句特征,对选项进行筛选,剩余选项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顺序、捆绑特征,从而实现正确排序;语句填充,可以通过判定待填句的位置及作用,确定其与前后文的关系,并通过前后文内容及主题词进一步把握语意;后文推断,关注两点:把握文段重点话题,把握尾句话题。
4.篇章阅读
篇章阅读的出题形式是给定一篇 1000 字以上的文字材料,针对材料提 5 个问题,材料多为 2 个,共 10 个问题。且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篇章阅读会涉及多种题型,属于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查,其考查题型集中在细节理解题、标题提炼题、语句填充题。因此考生只要掌握片段阅读、逻辑填空和语句表达的相关知识,篇章阅读的作答也就不在话下。那么此类题型的难点何在?其实,难在其材料篇幅过长,耗费时间久,因此如何快速做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篇章阅读阅读量比较大,为了减少盲目无效的阅读,在做题时应继续遵循“题干—原文—选项”的做题顺序,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回原文找答案;其次,针对性做题,优先选择做“小语境”题型,即无需通过阅读全文得来的题,例如逻辑填空、语句填充、定位到具体段落的细节理解;主旨概括、意图概括、标题提炼或涉及全篇的细节理解建议放在最后。
综上所述,每类题型都很重要,考生们需要关注并掌握每类题型,做到全面兼顾、融会贯通,不可顾此失彼!
三、数量关系考情分析
2022 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行测》科目数量关系模块中,副省级试卷题量为 15 道,与地市级和行政执法类试卷相比,数量关系模块题量增加 5 道,做题时间相对紧张,其中,有 9 道与地市级题目不同。根据简单、中等、较难三个等级来划分题目难易程度:简单题目 5 道,中等题目 6 道,较难题 4 道。由以上数据可知,今年副省级数量关系难度与上年持平。
从题型考察方向上看,依旧是常见的和差倍比、工程、经济利润、等差数列、几何、排列组合、行程等问题,数量关系模块中常考题型均有所考察,题型类别中规中矩,和差倍比题目占比较大。
从题目的话题选择上看,体现出很大的创新性,更多围绕“碳排放”、“乡村振兴”、“基层服务”、“西部建设”等热门话题出题。热门话题一方面能紧跟时事,带给考生新鲜感,存在理解的难度,体现出国考的命题水平;另一方面热门话题能体现性,避免出现原题的情况,能看出国考的突破。
从题目的设计上看,大部分题目的长度都在 4 行左右,相比地市级和行政执法类试卷文字量稍多,阅读难度略大;从选项的设置上看,副省级试卷有 7 个题选项是具体数值,8 个题选项设置为区间,而地市级试卷有 8 个题选项是具体数值,只有 2 个题选项设置为区间,行政执法类试卷只有 5 个题的选项是区间设置,相对而言,具体数值更好选答案,并且存在秒杀的可能性,副省级相比地市级和执法类试卷设计得更复杂。从题目的难度上看,有 5 个左右题目相对简单,解题步骤和计算量相比以往副省级试卷有所减少和降低,大部分题目计算难度不高,每道题的知识点考查较为单一,不会涉及多个知识点综合考查。
综上所述,本次副省级试卷数量难度与往年持平,整体难度比地市级和行政执法类大。在平时的备考中应侧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考试时留出适当的时间,再结合上课时讲过的猜题技巧,提高简单题目和中等题目的正确率,就有可能实现在考试中做对 8 道及以上的题目。
四、判断推理考情分析
国考副省级试卷,在题量方面,判断推理一直稳定在 40 个题,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各考察 10 道;在难度方面,整体呈现中等偏上难度,重难点较为突出。具体而言,判断推理考情如下。
图形推理:题量 10 道,通常涉及 6-7 道平面题目、3-4 道空间题目。其中平面的题目高频考点较为突出,例如对称性、笔画数、位置类、面数量等,每年均会有较高概率考察;空间的题目则会较高概率考察高频考点六面体折叠、立体拼接等问题,难度适中,偶有部分规律创新。考生在备考过程当中,可重点学习以上高频考点,熟练掌握解题技巧和对图形的观察角度。
定义判断:题量 10 道,通常涉及 5-6 道单定义、4-5 道多定义。整体难度适中,提问方式涵盖“属于”和“不属于”,考生读题需仔细!建议考生在读题时需有意识地勾画关键词,且在选项纠结时可重新回顾题干关键词,将选项与题干进行二次重点比对,择优选择一个更好的选项。
类比推理:题量 10 道,考点主要涉及集合类关系和对应类关系,难度中规中矩,国考副省级试卷较少直接考察纯常识类题目,这对于考生而言有利于提升正确率。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一方面学习国考的高频命题考点,另一方面多积累试题中出现的成语和常识。
逻辑判断:题量 10 道,通常会涉及 5 道左右的加强削弱论证题型,其余题目中考频较高的为翻译推理和智力推理题型,整体难度中等偏上,体现在题干的文字量较大、推理切入点巧妙、以及选项间的对比较多,考生容易凭借直觉和语感进行选择。对于逻辑判断,考生应加强对思维方面的训练,同时也应提高对文段核心观点的提取能力。在考场上,考生要合理分配做题时间,切勿在难题上过度纠结!
五、资料分析考情分析
(一)考试大纲解读
资料分析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文字、数字、图表等统计性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
这部分内容通过材料加问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其材料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构成。这些材料通常来源于国家各级统计部门的统计公报,或者对原始公报进行加工整合而来,所以大家在备考资料分析时,不妨去统计局官网浏览一下近些年的统计公报,熟悉材料类型以便于做题时快速查找数据。
在考查的这些材料中,均包含大量数据,这也使得部分考生在备考时陷入“埋头苦算”的误区。其实考纲中已经明确提到“对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这就要求考生注重训练自己的分析思维能力,要基于计算而超脱于计算,通过所列计算式中的数据特征,结合选项分析出答案,甚至有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推断出答案。此外,历年的考试试题是大家备考时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些试题可以反复多做几遍,多思考总结同类题目的命题规律,可能有意外的惊喜哦!
(二)重点题型分析
国考对于资料分析板块的考查主要涉及七大题型,分别为简单问题、增长问题、比重问题、平均数问题、倍数问题、大小比较问题、综合分析。现将各类题型近五年考查题量统计如下:
通过上述表格可发现,国考中资料分析板块的题量很稳定,每年固定为 20 个题(四篇材料,每篇材料 5 个题)。
对于简单问题,此类题可以称之为“送分题”,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数据查找或者计算即可得出答案,备考时不需要花太多精力,但需要注意一些小陷阱,比如单位等。
增长问题和比重问题是每一年考试的重点考查对象,需要重点备考。而且这两个考点属于资料分析板块中的基础性考点,其他考点需要借助这两个考点进行延伸或者迁移。这两个题型还有各自的细分考点,学习时要注意各细分考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注重通过关键词识别具体考点;涉及到的公式要注重理解其含义,不能死记硬背;要有针对性的使用速算技巧,部分知识点要学会站在命题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使用“秒杀技巧”轻松化解难题。
平均数问题和倍数问题与前面的增长问题、比重问题有很大的关联性,在牢固掌握增长和比重问题这两大基础题型的情况下,后续两个考点学习起来会比较轻松。当然也需要注意不同考点间的区别,此时通过关键词识别考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小比较也是每年都会考查的题型,但涉及题目不多,备考时主要掌握分数比较、增长量比较、增长率比较三类题型即可。对于分数比较和增长率比较,需要熟练运用首位法、倍数判定法等技巧;掌握“大大则大、一大一小看倍数”两个验证原则,增长量比较这类看似复杂的题目也可迎刃而解。
综合分析属于一类让很多考生感到头疼的问题,其出题模式最常见的是四个选项给到四句话,让考生结合资料判断哪个选项正确或者错误。这类题目相对耗时且易错,但其实掌握到验证原则其难度并不高,一定要本着先易后难的验证顺序,利用排除法解题。值得注意的是,往年综合分析均考查 4 道题,也就是每篇材料考一道综合分析,但是 2022 年综合分析不再是每篇材料必备,从已收集到的两篇材料来看,均未考查综合分析,这对考生来讲,难度是有所降低的。
(三)国考副省级资料分析的特点
事实上,通过历年试题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副省级还是地市级,抑或是 2022 年新出现的执法岗,三套卷子对于资料分析板块的考查都有着非常大的相似性。一方面,三套卷子的资料分析题目有很多是重复的,一模一样的;另一方面,即使是非重复的题目,其考查的知识点、材料类型、做题思路都是相似的。所以各位考生在备考资料分析时,不用纠结于到底该备考哪一类,掌握前面统计的七大类题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