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间、配电房、楼道……在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场所,一扇你不常推开的门背后,“藏”着一群人的“小天地”。日前,“厕所的最后一个隔间”话题在社交平台受到关注,网友晒图反映,一些地方保洁员的休息条件不佳,有的甚至在卫生间隔间里休息。
现实中,尽管不少用工单位能够为保洁员提供休息场所,但这些场所大多是厕所隔间、楼梯拐角、污洗间等通风采光条件差的地方,甚至还有一些用工单位以“动态保洁”为由禁止保洁员坐下休息,将“不停歇”异化成劳动美德。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保洁员们用辛勤的汗水为我们营造出整洁的环境。然而,当他们的休息场所被安排在厕所的最后一个隔间时,这不仅是对劳动尊严的漠视,更是人文关怀的缺失。
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在建设之初,没有充分考虑保洁员的休息需求,为他们设置专门的休息间。在寸土寸金的高楼大厦里,可改造的空间有限,资源往往优先用于主要功能和核心员工,保洁员的基本需求便被压缩到角落里。二是保洁服务通常是被外包出去的,采购服务的企业关心的是服务质量,三方公司算计的是成本与收益。哪一方来为保洁员辟出一块休息区,往往相互扯皮。三是有些地方就算安排了专门的休息室,保洁员也没有时间来回折腾。现在保洁员普遍劳动任务重,比如商场的保洁员每天要工作8个小时以上,还要随时待命、来回走动,以确保往来顾客看不到一点污渍。所以难得能插空休息会儿时,保洁员宁愿蜷缩在狭小的厕所里,也不愿来回折腾。
保洁员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的劳动与付出应当被尊重。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多方合力。
第一,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应当承担起首要责任。劳务派遣单位应与用工单位明确约定保洁员的休息场所标准,并在合同中加以细化,确保休息场所具备基本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卫生条件。同时,加强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协调,定期检查休息场所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用工单位则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保洁员的工作价值,将改善其休息条件纳入工作计划和预算。比如,可以专门设置保洁员休息室,配备桌椅、饮水机、空调等基本设施,为保洁员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休息环境。
第二,社会和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发挥作用。相关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定期对用工单位进行检查,对于未按规定为保洁员提供合理休息场所的单位,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并责令其限期整改。社区、工会等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关爱保洁员活动,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改善保洁员的休息条件。同时,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强对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益的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关爱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小小休息室,彰显大文明。保障保洁员休息权益,是对劳动的尊重,对法律的敬畏,更是城市文明进步的体现。别让“厕所的最后一个隔间”成为他们的无奈之选,要用实际行动,为他们撑起一片温暖的休息天空。